“要不是我一直在关心你的情况,你以为今天的事,你能怎么收场?”
“……”沈早早瘪瘪嘴,“我这运气得有多差啊,这种事情遇上一次,还能遇上第二次?”
冷毅煊:“那你能保证,你的运气这么好,一定遇不上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第四次?”
“……”嗯嗯,她的运气一向不怎么好,还真不能保证没有第二次。
沈早早表示,自己的运气的确不是特别好,但也不能总次次靠冷毅煊吧?
冷毅煊又不是她的谁,她都没有指望沈国根夫妻俩可以陪自己一辈子,还能要求自己有麻烦,冷毅煊一定要在自己的身边帮忙?
沈早早摇摇头,她没那么大的脸。
还有,嘴太毒了啊,还二、三、四,当数数呢?
冷峰和羽田签完字之后,这第一项的比试就要开始了。
“请多指教。”
竹下站了出来,对阵沈早早。
沈早早回礼,接着又举手了。
何校长:“沈早早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沈早早看向井上:“有一个情况,我得说明一下,还望井上先生再明确地给一个答复。”
被点名的井上站了出来:“还有什么情况?”
沈早早:“井上先生刚刚说了,为表示友好,所以才选我们学校图。如果在此之前,我们正好看过,那是我们的运气好,是吗?”
副校:“?”所以……
井上:“是、是的。”
别告诉他,这么偏门又跟学习无关的书,沈早早看过啊。
井上早就研究过华夏国的应式教育,华夏国的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之外,其他的书通通被称为闲事,是没有用,浪费时间的费书。
沈早早是中考难得一见的满分学生,沈早早把书本上的知识倒背如流,他信。
像这种对学习毫无帮助的书,也曾研读过,他怎么那么不相信呢?
沈早早:“那就好,依井上先生说的,哪怕我已经看过一遍这些书了,我也不算作弊,不算违规对吧?”
井上:“……”
羽田:“……”
这是哪国跑来的捣蛋鬼,能不能叉出去?
何校长嘴一歪,乐得不行,沈早早早就看过?
拿过借书卡一看,可不是吗?
来借这几本书的人寥寥无几,借书卡用的还是第一代,且最后记录的借读者,可不就是沈早早吗?
金记者可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这个时候,她不得不插嘴:
“井上先生这么说,是出于礼貌。作为东道主,我们真的这么干了,是不是有欺客,太不客气了?”
沈早早早看过那些书了,那岛国学生的优势岂不是没有了?
沈早早天真无邪地看着金记者:
“那按金记者的意思呢?”
“换书!”换沈早早没有看过的书。
沈早早同意:“换书完全不成问题,井上先生客气,我们不能当福气,开个玩笑什么的,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是绝对不会觉得,井上先生刚才只是为了吹嘘才那么说的,真换了书,我们也绝对不会觉得,井上先生这是自打嘴脸,食言而肥的。井上先生,你别误会啊,我们真的真的没有这个意思的。”
井上一脸的黑线,除非他是真的不要脸,也不怕丢了帝国的脸。
不然的话,沈早早都这么说了,他怎么可能认同金记者的话,赞同换书的决定?
“不用换了,最初选择市二中图,赌的就是市二中学生的运气。这么看来,沈早早同学是一位比较有运气的学生。”
算他倒霉,挑上了一个不一般、不正常的华夏国学生。
沈早早:“不换了呀,金记者,井上先生说不换了,你看可以吗?”
金记者:“当然可以,不、不是,作为东道主,我们自然该尊重井上先生的想法。”
竹下的耐心用完:“羽田先生,可以把一切交给我吗?”
对方早就看过这些书又怎么样,她会怕吗?
其实井上先生那个样子,根本就没有必要,作为大和民族的女儿,她是绝对不会输的。
羽田:“井上,退下。”
井上:“是。”
他不是不相信竹下同学,他只是希望他们国家的学生可以赢得更稳当一些。
沈早早这个学生,怕不是个好对付的。
沈早早说自己看过这几本书,这个消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姚露、应如羽:“竟然早就看过?真的是走了狗屎运了。”
任晓闻抓着应有容的手:“有容,太好了,沈早早之前看过的,那咱们赢的可能又高了。”
应有容嘴角向上勾起,显然也是十分高兴:
“不着急,那些书一看就挺旧的,早时候的书用的都不是白话文,多是文言文,字生僻难懂,语句绕口难读。沈早早看过不一遍,也不知道还记得多少。”
那样的文章,哪怕是他去看,都会非常辛苦。
能明白书里的意思已经挺不容易的,要想再把内容一模一样背记下来,那是难上加难啊。
任晓闻也闻这个道理:“没事,这样的文章对沈早早来说有难度,对那个岛国的学生更有难度了。说到华夏文,沈早早怎么也比那个岛国的学生强吧?在这一点上,沈早早的优势是没法儿被超越的。”
幸好岛国人狂妄自大,非要用华夏语来比试不说,还坚持选用了华夏的书籍。
岛国人输了,休想不认账。
井上:“现在你们俩都没有别的问题了吧?既然如此,请掐秒表,比赛开始!”
沈早早和竹下看的是同一本书,一起从第一页开始看的。
竹下眼睛的速度非常快,如同扫描一般,一行一行扫读着书上的内容。
等她把两页看完之后,挑衅地问沈早早:“请问,我可以翻了吗?如果不可以的话,我能不能拿着这一页,各看各的?”
只有这么一本可以看的书,在参加这种比赛的时候真的是麻烦。
以为谁都能跟得上她看的速度吗?
“真的不好意思,之前忘记说了,你们国家有一个词叫过目不忘,但还有一个词叫一目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