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之所及,这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青铜大殿,令人震撼。
大殿的顶部镶嵌着繁星点点的宝石,它们在烛火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仿佛将整个夜空都浓缩于此,璀璨夺目。
大殿的正下方,中央位置矗立着一个巨大的、不知名的观星青铜构件。其核心部分为一个壮观的球形结构,顶部及中央区域由九道精致的青铜环交织而成,共同勾勒出一个直径约三米的宏伟球体。
在球形结构的下方,巧妙地分布着八个小巧的青铜球体,它们各自的大小约为大球的三分之一,精准地坐落于八个不同的方位,宛如星辰点缀于夜空之中。
更为精妙的是,这些球体之间通过错综复杂的青铜构件相互连接,八个小球犹如八瓣莲花拱卫着上方的大青铜球形,整体布局宛如一朵盛开的青铜莲花。
除了这个巨大的青铜结构外,最令人瞩目的是,大殿内那八根巨大的青铜柱。
每一个青铜柱上都有两条盘曲缠绕的青铜龙,形体巨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但令李长河震惊的不止是这些叹为观止的观星青铜件,而是他看到了更为熟悉的物件。
在青铜殿的边缘四周,环绕着一圈编钟架。
维持编钟架的是青铜龙基座构建。
每一节构间由四条龙伏地盘绕、相互交错。
其中的每个龙体分铸焊接成型,头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身饰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 形体巨大,看着长两米多,宽一米,高有半米,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是它,是它,就是它。”此刻的李长河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语气难掩激动。
眼前的这个青铜基座龙仿佛带他回到了九岁那年,家人带他去陕博馆参观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当他第一次看见这件青铜巨龙时,内心受到的冲击难以言表,从此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便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此后,几乎每一年他都要去看一眼这件珍贵的文物。
而他更是对这件青铜件的来历如数家珍。
此构件出土时间、地点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那是1993年冬天,在打击盗窃机动车犯罪行动中查获了一辆赃车,在车内发现一堆包裹严实的青铜残件,铜锈斑驳,总共8块,重92.5公斤。
专家猜测,青铜龙可能是大型建筑的筑础,或者是钟钜的一部分。
青铜龙以其巨大的体量和稳定的形态,可能被用作大型建筑的支撑或装饰部分。
而钟钜作为古代乐器的一种,也可能需要青铜龙这样的底座来支撑和固定。
儿时的遗憾以这样一种不同凡响的方式得到了弥补。
正当李长河还在感叹的时候,他的眼睛余光突然捕捉到了什么。
走到跟前一看,只见一面两米高的青铜碑赫然矗立在他的眼前。
当他看到碑上内容时,更是震惊到无以复加。
只见碑文上用小篆写到:
维十五年,岁在己巳,始皇承天受命,肇启六合。
时维仲冬,荧惑守心,太史奏曰:“北辰垂象,当有圣主出而天下定。”
帝乃敕有司,铸青铜为器,筑观星台于北山,以应天命。
台高三丈九尺,合天数。
基广八十一丈,法地纪。
其上设观星仪,九重璇玑相衔,象紫微垣星轨;
下置八子辰仪,按八卦方位,应二十八宿分野。
青铜为骨,玄玉为目,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殿立八柱,蟠螭绕之,乃龙升九天之意。
每柱双龙,合十六之数,应太微垣十六星官。
四隅悬编钟十二律,钟虡皆铸应龙之形,龙角为虡,龙身为架,击之以和八风,奏而通神明。
始皇十七年,岁孟春,太白经天。
太史观象于台,见北斗贯月,昴毕分野有彗星出东方,长可竟天。
奏曰:“此除旧布新之兆,当主天下归一。”
帝乃诏上将内史腾攻韩,旬月而新郑破,韩王奉玺降。
自兹吉始,凡行师征伐,必先观星于此台。
荧惑退舍则进兵,岁星临阵则止戈。
二十八宿分野,皆有铜仪可指;五星运行轨迹,具现璇玑之中。
青铜浑象,昼夜不息,上应天象,下合地维。
始皇十九年,仲夏彗星扫房心,太史占曰:“天市垣动荡,当应赵地。”
诏武成侯王翦率军北上,遇牧于井陉,会太白经天,秦军鼓角震野,三战破赵,赵灭。
始皇廿二年,季秋。
测:轩辕星明于南方,长庚贯昴,吉。
将贲引河灌梁,三月城坏,魏王假自缚出降,魏灭。
廿二卜,岁星临阵当退,帝未纳,诏信攻楚,败。
始皇廿四年,仲夏,荧惑入羽林,彗星抵箕尾,吉。
诏武成侯王翦兵发六十万伐楚,筑垒阳翟,待彗星犯太微乃进,期年而擒楚王负刍,荆地尽归,楚灭。
始皇廿五年,岁星入东井,其光烛天。
青龙盘于东柱应伐燕,白虎现于西垣可破蓟(今帝都)。
将贲、信攻燕蓟,俘燕王喜,燕灭。
六余一。
始皇廿六年,贯索星摇,天狼耀紫。
遣将贲,燕南袭齐,夜见流星坠临淄城中,齐王不战而献七十城,素车白马系组于轵道,齐灭。
自辛未至庚辰,凡十载,依璇玑所指,顺天时而动,未尝有毫厘之差。
帝廿六年,四海混一,功成德隆,称帝改元。
始皇诏曰:“北山观星,实乃天授神器,当与传国玉玺,镇国神剑并重,永镇华夏。”
遂命李斯篆文铭功,以垂万世。
大秦丞相,臣斯,奉诏谨书。
本来碑文至此应该完结,但又见写到:
终续:
始皇廿九年。
帝诏曰:“六合既一,兵戈永戢,熔天下兵刃,铸十二金人,可慑天下,自此万世传承。”
“然,帝尊不可窥,星术命格易遭人祸,既天下安,应覆土盖藏,永不算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