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回,金池的袈裟,像极了那些为了释经权扣帽子的人,而这一张的聋,不仅是沙国王,黄风怪、灵吉菩萨,以及屏幕前这个执棍闯关,因为无头唱曲的几首三弦便不论善恶挥棒的天命马喽,更是像极了只听了那些那部分断章取义的话,就跟着冲锋的傻孩子。
殊不知有时候,成见一旦形成,旁人与他说再多也都是无用,于是这一关修的‘耳听怒’,比起故事本身的寓意,其实更在于打破了第四面墙的屏幕前的你我。
而这里,又不得不聊一下,这一章回里,影神图中鼠禁卫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黄风大圣闭关后了,某一日库房里丢了一紫金铜炉,原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流言蜚语越传越深,大家就说是那库房总管监守自盗,这事情传到了鼠禁卫的耳朵里,他们就想着去找总管分一杯羹,不想鼠总管为了自证吊死在了牢里,众妖听说后便又流传鼠禁卫屈打成招的闲言碎语,这次就让鼠禁卫们只得仔细调查,自证清白,终于在总管徒弟的窝里找到了那个紫金铜炉。
众妖闻风讯,又开始骂这个小鼠妖说他贪财害命,连累自己师父,小鼠妖却说原来紫金铜炉是狸侍长偷去孝敬虎先锋,他得知总管被冤枉才冒险偷回来的。
鼠禁卫详查后,果真如其所言,一时称赞声又盖过了谩骂声,可没过两天,不知谁又说起,那个真正偷盗紫金铜炉的狸侍长有个老母,被虎先锋给关在地牢里,狸侍长是为了救老母才做了错事,众妖又议论不绝...
有一说一,影神图是真的很绝,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影神图里评价也不一样,非常的值得细品。
《庄子·渔夫》中曾讲:人有恶迹而去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其大意是在说,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想摆脱他们便快步跑起来,可是脚步越频繁,脚印就越多,跑的越快,影子追得越紧,他认为自己还跑得太慢,就拼命的不停跑下去,最后精疲力竭累死了。这个人不知道在阴影的地方停下来就不会有影子,静止不动就不会有脚印。
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那些让人恐惧的影子,让人心生厌恶的脚印,却忘记了有时候换个思路停下来,便不再有脚印和影子,正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恐惧,深陷于自我的欲望,于是往往最后便如同书生,一念之间,便是嗔怒。
《金刚经》第十四品说,要在佛法中有所开悟,就不该执着于佛经的表象,也不该盲信的传授佛法的禅师,只有专注于理解佛法本身,才能真正参悟佛法真谛,对于佛法产生真正的信心,这与《道德经》多次提到的,跳出事物的局限去看全貌看本质都是一个意思。
故事中的貂鼠,显然因为盲信国王,不明前因后果直接插手才有了后来的惨案,而发生了一系列的惨案后,又直接放弃了佛法的种种,这些都是停留在了表象,但故事中最核心的矛盾,也确实不是这个由‘耳听怒’带来的嗔,而是灵吉在《聋》那个故事最后讲述的‘次第’,这也是贯穿了整个黑神话悟空的矛盾点。
试问,佛因为布施了擂鼓之法,便能享受国民的供奉,那黄风除掉巨虫又何尝不是一种功德无量,又如何不能担得起这万家香火呢?
试问,人首鸟身的灵吉,空有一副慈眉善目的样貌,但犯了嗔戒,害了满城百姓依旧是佛,那老鼠模样的黄风做了善事,除了祸患,又为何不可成为庇护一方的佛?
只能说这个故事里,哪还有什么信仰,分明就是一个次第森严,不可扰乱的典故,分明就是次第下的‘私心’和‘欲望’。
沙国王无论是信佛还是敬鼠,都不许王权旁落,要让自己的威严立于信仰之上,
灵吉菩萨因为斯哈哩国不再信佛,便对与神力无法分庭抗礼的弱小人类施以惩罚,
而黄毛貂鼠一开始助斯哈哩国,或许是分不清善恶,却也是在信仰坍塌后犯下了弑阿罗汉的,这对佛家弟子来说是滔天罪孽。
所以这场带了私欲的全员恶人的故事才能环环相扣,荡气回肠,而次第之下,自始至终,苦的还是那些斯哈哩国的民众。
在民众之上一有国王,二有国师,三有神佛,四有信仰,
次第,可以欺下,不能犯上。
掌权者们因为欲望结下的恶果,却需要这群无权无辜的平凡民众来偿还,又何其悲哀啊!
所以,屏幕前的天命马喽啊,这一次,你又超度他们了吗?
这里我要送给小伙伴一句话,没有一种该死的,叫因为出身该死。
黑神话第二章回,风起黄沙,到此结束。】
评论区留言:
【在影神图里在鼠司空的故事中,改名斯哈哩国的同一年颁布的敬鼠令,而且执行相当严格,满朝文武都没有反对,翰林院仅仅要求国王指定定居点,甚至不敢让老鼠住到城外,而是住在城西南,然后就全没了,不过重点是,改名元年颁布敬鼠令。
然后在蝜蝂的影神图里,流沙国是在丞相提议下先是拆毁庙宇,驱赶修行(注意不是和尚,而是修行的人),改名斯哈哩国,然后很快,蝜蝂就出现,国王先自己组织军队去打,失败了,后来想出了喷火之法,能吓退蝜蝂,再然后才是黄毛鼠精出现斩杀蝜蝂。
接着,在沙大郎的故事里又有点不一样,虽然没说国名是什么时候改的,但是先来的是蝜蝂之灾,然后是国师平定灾难,接着才是敬重国师,再在国师的提议下颁布的敬鼠令。
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就是改名,敬鼠令,蝜蝂是那个先?
如果三个都没问题,那就是这三件事相隔时间实际极短,短到一年内就全部发生了,那这件事就有趣了,他们太巧了。
佛祖给的鼓,偏偏斯哈哩国刚不敬佛,远在三千里外小须弥山的灵吉就知道了,还派出了自己坐骑惩戒,偏偏还没来多久,黄风大王路过知道这件事了,偏偏灵吉菩萨还要专门要找黄风大王,你们说巧不巧?】
“不是刚不敬佛,是已经把佛庙拆了把僧人赶了然后才出现大虫子,至于为什么灵山这边反应这么快,一个是流沙国在极西太阳入海之地,一个是他们有神通,再一个是他们既然想要别人的香火,那香火断了他们自然感应的到,所以他们当然可以这么快做出反应。”
“个个都说灵吉变人为鼠,个个都不拿证据,也不说前因后果,这和耳听怒有何区别?”
“有不少人觉得把黄金国人变鼠的灾害归到灵吉菩萨头上缺少证据,个人提一个点,不知道有没有道理,无头僧的唱词里有这么一句‘一朝鼠患凭空起’,这‘凭空’两个字就很有意思了,无头僧整段唱词都是在控诉‘黄毛孽畜’,把他说成是万恶之源,可是到了鼠患这里,却说是‘凭空’,也就是这事不赖黄风怪,即便这事不是黄风怪搞的,肯定也有‘因’,人是不会凭空变鼠的,所以无头僧也就是灵吉菩萨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他当然不能说是自己搞的,但又不能颠倒黑白说是黄风怪的责任,只能不清不楚的说是‘凭空起’,大概能算一个旁证。”
“其实看影神图灵吉菩萨的定场诗挺有意思的,‘因空见色色生灾,因慈生欲欲如海,前事快意后事悔,洗心绝念等风来’,以前的灵吉怎么样不好说,但是无头僧到关底接上头的灵吉菩萨至少是有悔意的。”
【在别处看到的一段话:
黄风大圣:“满城百姓,感激不尽。”
天命马喽:“这宝物当真给我?”
黄风大圣:“哈哈哈,我修炼的乃是那三昧神风,这宝物在我这里无用,不如小友拿去傍身”
天命马喽:“你就不怕日后有人拿着这宝物过来降你?”
黄风大圣:“若是他人过来,定是小友遭人暗算夺宝,我定不饶他。若是小友亲自过来,可能那时我已远离这浩然正道,望小友尽力为之。”】
“哭死了真的。”
“我不管,黄风大圣是个好鼠鼠。”
“我觉得是因为游戏里玩家和黄风怪并肩作战那一段剧情太出色了,所以很多玩家都会对黄风有很强的滤镜,喜欢把黄风标榜成是纯善,然后自然而然的地把灵吉对立成是纯恶。”
“我不觉得黄风怪是纯善的,游戏文本里说黄风怪让国王颁布敬鼠令以后,四周的鼠妖纷纷都涌了进来与人混住多有摩擦,又因为敬鼠令的存在,百姓全都敢怒不敢言,因为对敬鼠令有意见就会被杀死,然后大臣们就绷不住了,纷纷向国王劝谏请求将鼠妖和人分开安排在不同的地方居住,他们都不敢提把鼠妖赶出城外,然后这些大臣全部被处死。”
“我也看了这个,然后就是三王子看见这一幕绷不住,一气之下出走去学习降妖之法,这也是为什么游戏里说三王子最恨老鼠,原本是三王子和大王子都在反对黄风怪,结果三王子出走后,大王子渐渐独木难支,最终在一次公开反对黄风之后被关了起来,虽然文本上说是沙国王下的命令,但是一个原本敬佛都不允许,生怕自己权力被分走的国王,居然会不遗余力地推广敬鼠,还不惜把自己儿子都关起来了,明明留着自己儿子对维护自己的权力更有帮助,这种事情无论怎样都显得特别诡异。”
“如果说鼠妖和当地百姓多有摩擦、众大臣被集体屠杀、三王子出走、大王子被关都不是黄风怪的本意,但是这些事情全都是因他而起,而且黄风怪明明有办法轻而易举地阻止,可他就这么静静地看着这些事情发生,这样是善举吗?”
“而且黄风在砍了灵吉的头以后就跑回来开启了黄风大阵,直接变成了当地的天灾,黄风刮起会使人生病、受伤、甚至把人刮死、把尸体刮成妖怪,而且黄风怪麾下的妖怪开始肆无忌惮的吃人,游戏文本里面有一段大概是这样说的:当地士兵拿着盾牌抵抗鼠妖,结果鼠妖嘿嘿一笑说‘以前有菩萨在我还给你几分面子,现在菩萨不在了,你一个凡人真以为能阻止得了自己?’反而是被砍了头的灵吉,在被当地人当成鬼的情况下在村子里游荡、为村子里的人疗伤,所以看到那么多人都把黄风怪说成纯善,把灵吉打成纯恶,我觉得这样有点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