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卒在确认过松山的身份之后,态度极为客气,为其安排客房,提供吃食,甚至还贴心地送来洗澡的热水。
可是对于松山想见甄公子的要求,驿卒真诚地表示了无能为力。
没有人知道甄公子会在哪。
他不是行省的官员,自然不可能在行省衙门里。
行省的事情,现在由一个叫方回的人临时代管。
其他行省官员?不清楚啊……
甄公子在杭州的住所?抱歉,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驿卒,怎么可能知道这种事。
杭州路总管府以及各录事司衙门官员,倒是都在,但是估计也一样没人能了解甄公子的行踪。
怎么办?
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驿卒啊……
松山被迫晕倒在客房中,也不知道是气晕的,还是累晕的。
不过,饱睡了一个晚上之后,第二天又饱餐了一顿相当丰盛的早点,松山终于有了些许的思路。
毕竟身为这个国家有可能的继承人,松山并不是一个蠢笨无能的纨绔王子。
两人离开驿站,稍稍问了路,便往杭州如今最繁华的街上行去。
不是故宋时期的御街,而是集中了酒楼、勾栏于戏院的后宅市街。
街道两旁,每隔一段距离便立有厢式招贴,上面刷着三个大字:“宁海阁”。
下面一些小字,写着“今日演出:《桃花扇》”。
顺着厢式招贴前行,两人便看到一座富丽堂皇的戏院,戏院门口竖着一面高高扬起的旗幡,幡上绣着三个鎏金大字:宁海阁。
整条街,也就这家宁海阁显得如果嚣张且霸气。
松山与巴拉眼睛俱是一亮。
广州的天海阁,本是松山一手建立。而身边的这个护卫巴拉,则是天海阁的第一任大掌柜。
只是因为巴拉本身不擅经营,松山对于赚钱也没太多兴趣,导致天海阁自开业那天起,便始终处于亏损状态。
之后,松山大手一挥,干脆将广州天海阁与琼州府城天海阁一股脑地半卖半送,全给了甄鑫。
别家戏班,都是临时租用勾栏演出。也只有甄鑫会为了演出而专门搞一个戏院。
“甄鑫,给老子滚出来!”
松山往宁海阁门口一站,怒声吼道。
周边人潮为之一滞,都像看着神经病一般看着这位豪横的蒙古人。
杭州的蒙古官员据说已经全被清理干净,这是哪来的漏网之网,跑来求驱赶的?
“你谁啊?赶紧走开,别影响我们做生意……”有伙计匆匆跑来喝斥道。
“我是当今王子,快让甄鑫出来见我!”
“王子?我还太子呢!快走快走……”
伙计上前,正待推开松山,侧边巴拉抡起胳膊,“啪”地便将其扫落于地。
“你们敢在宁海阁前闹事?”伙计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两人。
周边看客哗地便围上来,叽叽喳喳地如同一群好奇的麻雀。
阁楼中匆匆地冲出了掌柜李十三。
“两位……哎,啊……”
一息之间,李十三脸色变了三次。
作为如今颇受甄鑫重用的一个奸商,鉴貌辨色是李掌柜必备的基本素质。
只看一眼,李十三便断定眼前这位必然是松山无疑。
内部早有通知,松山不日会到杭州。基本的原则是,不接触、不接待、不得罪。
可是此人摆明了过来闹事,若不想得罪,那岂不得关门歇业?
报官?就很可笑了!
李十三只好努出一副笑脸,说道:“两位爷,进来先喝杯茶,消消气……”
“谁有耐烦喝茶?快点去找甄鑫,否则我今日拆了这宁海阁!”
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
对于这位既横且愣的可能大舅哥,甄鑫还是没法下狠手对付。
本以为凭着松山不太灵光的脑子,哪怕到了杭州城,也未必有办法找到自己。转悠几天后,最好是无奈离去复命。
却没想到这个愣子会用这么愣的方法来逼着自己去见他。
甄鑫倒不是怕他真的拆了宁海阁,真要被拆了,重建便是。又不是没被拆过。
也不是因为当时在起步之初,这厮给了自己最关键却并不无私的帮助,算是一个不太看重回报的完美天使投资人。
更不是因为怕松山因此拒绝成为自己大舅哥的可能——当然,自己也还没到那么迫切的地步。毕竟自己第一次的新婚期都还没结束……
主要的原因,是将这个脑子看着不太灵光的家伙都逼出了急智,说明形势对于松山以及甘麻剌而言,可能已经到了动摇其根本的危急时候。
甄鑫在距离后宅市街北面里仁坊里的一处小宅院中,接待松山。
宅院不大,属于很适合金屋藏娇的那种规格。这样的宅院,甄鑫在杭州城中买了十几座。
当然不是为了藏娇。对于后世穿来的人来说,似乎对买房子都有了一种近乎变态的热切。
有钱不买房,留着作甚?
自垄断了南洋的贸易之后,日月岛的财富以极其可怕的速度迅猛增长。说日进斗金,都有些保守。
单单香料一个月的利润,都足以养活整个日月岛一整年时间。
甄鑫将所有的利润,全都换成安南便宜如土的粮食。又以粮食在广东、福建与浙江等地换取大量的纸钞,然后用纸钞在杭州等地肆意购买房家商铺房产。
同时,尝试刻版印制假钞。数量不算多,但效果并不太好。
因为印刷质量太好,很容易被人认出不对劲。降低质量,似乎比印出纸钞的难度还要大。
于是索然作罢。
掌握了巨量的现钞之后,甄鑫便开始组织人手投放于江北,大量收购粮食,从而顺利地引发现钞贬值的震荡波。
一来一去,日月岛虽然从现钞的贬值中赚得不算多。但是成功地达到了目的,而且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普通百姓的权利。
真正受损的,自然是那些原本很有钱的富豪,以及这个国家原本便脆弱的纸币体系。
百姓之所以愿意使用纸币,那是因为这是以一个国家整个朝廷的信用体系作为背书。当朝廷无顾百姓利益,肆意滥发纸币时,迟早必受其反噬而引发货币的危机。
甄鑫此举,不过是人为地将此危机提前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