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现今白毅将军所率的三万精骑仍滞留于燕国疆土之内,倘若王上有意惩戒燕国一番,以白毅将军之勇武和韬略,必定能够让燕国君臣深切领略到我大楚的赫赫威严呐!”
理政大臣子闾霍然起身,拱手进言,言辞间满是激昂与愤慨。
忆及去岁,燕国国相前来楚国求助之际,那副恭敬有加,甚至是卑躬屈膝的模样至今让在场之人记忆犹新。
当时的燕国,面对国内肆虐的戎狄之乱束手无策,只得厚着脸皮向楚国求救。
而楚国出于邦交情谊以及战略考量,这才决定对燕国伸出援手,派遣大军协助燕国平定乱局,打击外敌侵略。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燕国刚刚将境内的戎狄击退,便瞬间变脸,将楚国曾经给予的莫大恩情弃如敝履,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过一般。
这般忘恩负义之举,着实令子闾怒火中烧,对燕国更是恨之入骨。
不仅是子闾,楚国朝堂之上,对于燕国都是讨伐声一片,子闾今日只是说出了众人的想法。
就在此时,另一位理政大臣端木赐生怕自家大王听了宗正子闾的意见,急忙起身,急切地说道:
“王上,请三思而后行啊!切不可命白毅将军贸然出兵攻伐燕国。诚然,此举或可逞一时之快,稍解心头之愤,但却会后患无穷!
一旦我们对白毅将军下达这样的指令,那么楚国无疑将会彻底逼迫燕国倒向晋国一方,届时,白毅将军麾下的三万精锐铁骑,恐怕也难以长久地驻守在燕国境内了,在晋楚之战时,白毅将军将是一支奇兵。”
这时,理政大臣范蠡也缓缓起身,向着楚王拱手行礼后,沉稳地开口劝道:
“王上息怒,燕国兵力薄弱,将领稀缺,实难成为我楚国之大患,王上切莫为此动气伤了身体,待到我军成功击败晋国之后,再寻机好好惩戒一下燕国也为时不晚呐。”
稍作停顿,范蠡继续进言道:“依微臣之见,若要顺利战胜晋国,我们首先得拔掉两颗碍事的‘钉子’,那就是郑国和陈国。
之前,郑国和陈国作为楚盟的国家,对我们楚国更是予取予求,如今这两国与晋国暗中勾结,往来密切,已经有了异心。
倘若我楚国对此坐视不管,不加约束,那么日后楚国向北进军必然会遭遇重重阻碍。
所以,当务之急乃是尽快想出应对之策,遏制住郑陈两国与晋国的联系。”说罢,范蠡微微躬身,静候楚王示下。
“王上,那郑国与陈国皆毗邻楚国腹地,紧挨着我们楚国的颖川郡、淮阳郡、南阳郡,且其与襄郢之间的距离亦不算甚远。
以前陈郑对楚国谦卑有加,如今已经是有了二心,若放任不管,一定会对我楚国造成极大威胁啊!故依微臣之见,应当速速将其除去为宜。”
只见总理大臣弥生站起身来,双手抱拳,神色凝重地向着王位之上的楚王进言道。
此时,殿内众人闻得弥生此言,皆是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之意。
而端坐在王座之上的楚王熊章却并未立刻给出明确回应,反倒是嘴角微扬,轻笑出声道:
“哈哈,诸位爱卿,寡人听闻新君刚刚继位之时,三年内应遵循子不改父政之规矩。
然而眼下,这郑声公方才薨逝不久,郑国的新任君主便已按捺不住,急不可耐地废除郑国的邦交之策,妄图摆脱我楚国以及楚盟之束缚,转而向着晋国谄媚示好、摇头摆尾起来。真不知倘若郑声公泉下有知,看到此番情景又将会作何感想呢?”
弥生闻听楚王之言,当即拱手附和道:
“王上英明睿智,洞彻事理。正如王上所言,那郑伯易篡改其父之政事,实乃不孝之举;令郑国背弃盟约,更是不义之行;由此导致郑国即将陷入战火纷飞之中,则堪称不仁之至。似这般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国君,郑国摊上如此人物,怕是离亡国之日不远矣!”
“陈侯旭,当初在陈国不过就是一个卑微的庶子而已,向来都是那么地不起眼和怯懦!那时如果没有我们楚国的支持与扶持,
他怎么可能有机会去触碰到那陈国君位?可现如今呢,他的翅膀倒是变硬了不少啊,竟然胆敢公然违抗我楚国,简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哼,就跟那燕国一样,完全就是一群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
楚王熊章说到此处,双目中的怒火渐渐燃烧起来,原本还算温和的目光此时已如利剑般凌厉无比,直直地看向站在下方的上将军孙念,接着开口说道:
“如今,我们那十万精锐的京营大军已然组建将近两年之久!除开先前调拨给孙明将军带走的那两万兵马之外,现今还剩下足足八万人马!
寡人决定,此次就要拿陈、郑这两个不识好歹的国家来开刀试试锋芒,杀鸡儆猴,既要给楚盟的其他国家看看,也要让天下人都瞧瞧我们楚国的厉害!上将军何在?”
“臣在”,上将军看到了自家大王的决心,立刻出列应道。
“上将军,寡人任命你作为这次出征的主将,而镇东将军李木则担任副将一职,由你们二人率领大军前去攻打陈、郑两国。
寡人期望着你们能在晋国与我国正式交战之前,就把这两个胆敢反叛的家伙给彻底收拾掉!如此一来,也正好可以借机对宋国警告一番,让他们不敢再有任何不轨之心!不知上将军可有把握完成此等重任呐?”
只见上将军孙念闻听此言后,当即向前迈出一步,躬身双手抱拳朝拜,一脸肃穆而又郑重地高声回应道:
“请王上放心,末将定当全力以赴,绝不会辜负王上您对末将的这份信任与重托!哪怕前方艰难险阻无数,不破敌国誓不归!”
在上将军孙念看来,陈国与郑国近些年来虽一直紧随楚国左右,参与其东伐西征的征程,着实分得不少好处,品尝到诸多胜利带来的甜美肉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二国与楚国之间的实力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愈发地明显增大。
那陈、郑两国,即便是倾尽全国之力所募集而来的兵马数量,加在一起顶多也就只有区区十五万而已。
而在这看似庞大的数字背后,孙念估计真正具备强大战斗力的士兵恐怕连八万都不一定有。
反观楚国这边,单是其京城兵营之中便坐拥着八万之众的精锐士卒,更不用说其中还包含了令人瞩目的两万轻重骑兵。
凭借这般强大的军事实力,想要一举击溃陈郑两国,简直易如反掌。
但在此番战事当中,唯有一点需要做到的就是速战速决!
绝对不能给晋国提前救援的机会,以免引发晋楚之间过早地展开全面战争。
毕竟如今的楚国在同时应对来自陈、郑以及晋三国的联合攻击之下,并没有速胜的把握。
倘若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出现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那么其他那些虎视眈眈的国家,包括秦国必定会如饿狼扑食一般,一窝蜂地涌向楚国,群起而攻之。
这种情形正是楚国在过去的数年里始终竭尽全力去规避的场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