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头孙和刘百禽掉下来,并不是像他们形容得那样,因为地开了。准确点说,是由于秦始皇陵机关开合,让二人不小心从一个窟窿里滑了下去。
窟窿,几个井口大小,当时两人正雪仗打得兴起,纠缠在了一块,所以,二人同时掉进了一个窟窿里。
窟窿里是螺纹状,一圈一圈,缓缓至下,像是盘山道,直通苑囿遗址。
这是当年工匠修建秦始皇陵的一大发明,定期开合,既可以给地下换气,保证地下咸阳城的长明灯不灭,又可以防止洛阳铲,令其无法探土。
当然了,此窟窿主要还是用于换气,但人工成本实在巨大,所以只在苑囿遗址上打了几处。
苑囿,是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园林,没有空气流通怎么行?
秦始皇陵空气虽然流通了,但毕竟植物的生长繁殖也要靠阳光等其他条件,所以苑囿遗址,即使有空气贯通,里边的植被也还是都死掉了。
胖头孙嘴里说的花园,指的就是苑囿遗址。
植物死得快,可动物是活物,适应能力强,那黑白二猫,就是苑囿遗址里,活下来的动物后代。
但为什么那么大?或是跟陨石有关。
秦代是有猫的。
有人认为,猫是在汉末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受到人们喜爱的。
其实错了。
西汉的《礼记?郊特牲》中就有“迎猫,为其食田鼠也”的记载。
再早一点,《吕氏春秋》中提到过“狸处堂而众鼠散”。狸,在古时常被用来指代野猫或已驯化的猫科动物。
最早记载猫的历史文献,则出自于《诗经·大雅·韩奕》中,里边有“有熊有罴,有猫有虎”。
我们看这八个字,有熊有罴,有猫有虎,里边可有颇多讲究。
罴,是熊的一种,也是熊里面体型最大的。根据古人炼字的讲究程度,我们可以推断后半句,古人把虎归为了猫一类。
所以,有猫有虎,这里的猫,应该泛指的是猫科动物。
当然了,就算熊是熊,罴是罴,猫是猫,虎是虎,但猫这么温顺的动物,怎么能和那些猛兽相提并论呢?
很有可能,这里的猫,指的是猞猁狲。猞猁狲和猫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比猫的耳朵上一边多出了一个像是天线似的东西,看上去如猫,人畜无害,其实凶狠异常。
在我国,猞猁狲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和西北山区,还有河北、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是食肉动物。
秦代有猫,最直接的证据是,一九九零年,在山东临淄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疑似家猫的下颌骨及其牙齿。
经鉴定,这些遗骨展现出较高的驯化程度,其牙齿端部不甚锋利,与野生猫科动物有显着区别。
这一发现,也将中国家猫的饲养历史推至了四千多年前,即龙山文化时期。
好,书归正文。
正是因为那窟窿里是螺纹状,所以胖头孙和刘百禽是像乘滑梯一样滑了下来,而不是直接摔下来的。
不过,这一圈圈的,也够受了,直接把胖头孙和刘百禽的胃搅和得翻江倒海。二人一掉下来,直接就吐了一地。
不仅胃里的东西都吐了出去,人也是晕头转向。
两个人就算再乐观主义,没吃的,也活不下去。胖头孙和刘百禽,哪见过这么大的地下城?光苑囿遗址就溜达了两天,除了一人捡一个吸盘,护着腰挺舒服外,啥也没发现。
要说人有时候倒霉,也不会那么一霉到底,这不,胖头孙走着走着,头上就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碰了一下。
他一抓挠,结果就抓到了耳机。
东西是现代的,但人性是相通的,鼓秋鼓秋就弄明白了,这东西插耳朵眼儿里正合适。
嗞嗞之声过后,胖头孙的耳朵里传来了一句话,想不饿死,我怎么说,就怎么做!
耳机里的声音,像是长了眼睛,指引着胖头孙和刘百禽,七拐八拐就到了百戏俑处。
二人还没等反应过来,就被磁力吸了上去。
“之后呢?”崔判官问胖头孙。
“之后,之后的事,您就清楚了。”胖头孙答道,“宗主,怎么样?我这一捋思绪,比这刘百禽说得惟妙惟肖吧?”
“嗯。”
崔判官沉思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