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煜文笔极佳,词写得顶呱呱,无数史同嘤嘤嘤。”
接下俩博主给大家表演一段生动的演绎:
“从嘉,我的从嘉!奈何生在帝王家,百姓更多把李煜视为诗人,而非政治家,于是便原谅了他~”
李煜初名从嘉。
注意:“诗人”、“政治家”打双引号。
众人:“......”
李煜:emmm
他们要是还看不出来博主这是在反讽,那就真是傻逼了。
“文字的力量真的很伟大,居然能让一个昏君免于被骂,今天我就带大家把李煜优美的文笔品鉴一下~”
时锦初:“?”
谁家好人坟头品诗?
“......”
tm还真有。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
“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看着博主在坟头枯树中声情并茂地念诗,时锦初承认,她真的忍不住想给对方来一脚。
好抽象。
诸天万朝百姓更是抽了抽嘴角,实在是不忍直视。
妈的,感觉对方这个死样子好欠抽。
天幕视角再次一转。
“吃斋念佛可救不了南唐,佛祖?它有几个师?”
“很快啊李煜就被赵匡胤给灭了,赵匡胤就是在那里。”话落,博主指向前方一个位置。
“你说这北宋皇陵确实比李煜那小土坡要气派太多了。”
闻言,赵匡胤冷哼一声。
那是自然,反正不会像李煜那般凄凉。
至于他人对李煜和他的态度截然相反,两极分化让赵大表示不服,凭什么啊。
难道他还不如那个亡国之君?
不就是肚子比自己有点墨水吗?难道从何时写诗都能比一个好君主强了?
不是,凭什么啊凭什么啊啊啊啊啊啊。
赵大表示不服!!!
“《相见欢》创作于李煜被俘之后,公元975年李煜直接被迁到汴京去了,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嘛。”
“李煜当时直接被封为了一个叫违命侯,我去这纯纯羞辱人啊。”
(有山注:刘禅亡国后,被封“安乐公”)
(孙皓亡国后,被封“归命侯”)
(“安乐”、“归命”好歹是中性词,而“违命”则是贬义词)
“违命——谁叫你抵抗我大宋的军队。”说到这里,博主的笑那是丝毫不遮掩。
幸灾乐祸四个大字就差写脸上了,而赵匡胤此时此刻那是心情极好,瞬间舒畅。
确认了,对方不是李煜死忠粉,只是非常公正中立批判。
“昨天还是锦衣玉食的皇帝,今天却成了违抗天命的阶下囚,这转变如此之快……”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确实无奈啊。”
“国里基础摆在那里,你再会操作最终也必定金陵王气黯然收,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那美人的眼泪令我沉醉,可何时才能够重逢?”
“是啊,我连国家都保护不了,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怎么保护我最心爱的女人呢?”
诸天万界:“……”
他们想李煜念诗的话肯定不是眼前这一般场景,博主品诗声情并茂,潦草的发型跟着甩了甩。
看了只会让人忍不住拳头紧握,有种想揍人的冲动。
“我知道你们想听什么,王铚在《默记》里记载,这《默记》当然不是正史,但也并非没有史学研究价值。”
-
(宋) 王銍《默记》:
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入辄数日而出,
必大泣骂后主。
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
-
“李煜降服后,他的妻子小周后常被宋朝皇帝喊到他的寝室里去,一去就是好几天。”
“小周后一边哭一边骂李煜,屋外的人都听见了,但大家大多宛转地躲避。”
“这屋内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数人浮想联翩……”
“元明清的一些民间艺术创作者更是开发脑洞,说宋太宗强幸小周后,还命令宫廷画师把场景记录下来,这是真的吗?”
赵匡胤:“???”
“我觉得有点太荒诞了,太可怕太变态了。”
“自是人生恨水长东,中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古人的刻板认知。”
“李煜表示我生命中的不幸、挫折、长恨,如河流自向西东不会改变,李煜词很短,所以再给大家讲一首。”
“我们再来聊聊李煜的《虞美人》,这才是李煜最杰出的作品,是他的绝笔生命中最后一首,而这不得不提李煜的死因。”
“有人说是他病死的,但我更相信李煜是因宋太宗赵光义为绝后患将其毒杀,这是为什么呢?”
“李煜在被俘后一直在写东西发牢骚,最开始皇帝就忍了,结果有一天他写了《虞美人》。”
“《虞美人》中所流露出对故国过于强烈,仿佛要反宋复唐,要造反一样。”
“这个不能忍了!必须当场鸩杀!而赵光义就是赵匡胤的弟弟,我们再换一个坟朗诵。”
众人:“……”
坟头品诗他们是真不理解,而且还品的这么声情并茂……
“这当地村子还有讲解员……”
视角切换,诸天万朝只见天幕中挂着一则广告牌,上面写着[(高级教师)附带照片,贾老师解读:北宋七帝八陵]。
“这个贾老师……”镜头随着博主一转,众人便见到一个满头白发的中年男人,“您就是那个贾老师吧。”
说罢,屌丝博主顿了顿,有些迟疑道:“您,这个,这上面是您吗?”
“……”
镜头又迟疑地转回广告上,上面照片明显是中年,相较于眼前这位老者年轻的不是一星半点。
“是,那是五十岁时候拍的。”
“所以那个李煜,他们说是被赵光义毒死的,是这样吗?”
“嗯,这就是赵光义的惯用手法,惯用手段。”
“惯用手法?他是个阴谋家。”
贾老师点了点头,带着家乡特有的口音说,“对的,历史呀它没有真相,站在谁立场上,它就说谁好。”
视频最后几秒,每当古人以为自己习惯了博主的抽象时,他会来坨更大的。
比如直接坐在坟头上,人倚靠在宋太宗赵光义墓碑上,并生动地品鉴念诗。
老祖宗们:“……?”
这是在干什么?
我请问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众人:“……”
念的很好。
下次不要在坟头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