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月来,我让叶嬷嬷仔细梳理了一番下人,本以为梳理干净了,如今看来,还有漏网之鱼。”
“不然这家里主人住在哪里,怎么会传到外头去?而且还是传到了别有用心的商户耳朵里?”
“更不用说,那几家的谋算,初听是有些发笑,觉得这些人就连想攀龙附凤,谋取一个富贵都差点意思。”
“可细想去,这未尝不是另外一种聪明。知道你我难以接近,这种谋算成功率不高,所以另辟蹊径,从三老爷身上入手。”
“想来也是知道三老爷素日的一些为人处世的。”
傅知易也正有此想法:“这初来乍到南武府,事事都十分顺利,本就有些不对。我升官太快,又兼了市舶司的差事,统管南武府事务,民生经济武力皆在我一人手中。”
“这些人知道陛下看中你我,面上自然是恭敬的,只是心中恐怕不如面上服气。”
“如今是试探也好,还是挑衅也罢,咱们心中自然有数,且看吧。”
路蓁蓁就知道傅知易心中有数,也就不多说了。
“这府里,我再梳理一遍,将有外心的人都清除出去才好。若是以前,留下这一两个人做诱饵,也未尝不可。只是如今家里有了那两个小祖宗,倒是轻易不能冒这样的险了。”
傅知易自然对路蓁蓁也是极为放心的,只笑:“这些日子有劳夫人辛苦了,等过些日子夫君理顺了前头事务,站稳了脚跟,自然就不用事事如此谨慎防备了。”
夫妻俩说完正经事,那边豆包和汤圆两个哥儿被三老爷逗弄了一会,笑得没了力气发困,被奶娘抱下去哄睡了。
三老爷正和兰氏表白自己呢。
兰氏敷衍得都不耐烦了,见儿子和儿媳妇说完了正事,看天色不早,就要困了,直接去了后院。
三老爷也不恼,他心里数着呢,今日兰氏跟自己多说了五个嗯,三个好呢。
比之前可强多了,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哼着小曲,三老爷背着手,也告辞回书房去了。
路蓁蓁和傅知易两人面面相觑,虽然不知道这老两口如今是个什么章程,不过两人都觉得挺好,他们做子女的自然也只能尊重了。
######
京城。
蜀王府。
蜀王妃正叮嘱清宁郡主:“这次入宫,陪四公主住到大婚后就该回来收心备嫁了。你看看四公主都要嫁人了,你还推三阻四。”
“我可告诉你,那日子可是钦天监千挑万选出来的,你别又给我出幺蛾子!”
“还有,你进宫正好告诉四公主一声,你们都老实些,乐安要回京了,正好赶上参加你们的大婚。”
清宁郡主本来只将王妃的话当耳旁放,不走心的敷衍:“知道了,知道了。”
听了最后一句,顿时一愣,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来:“母妃,乐安真的要回来参加四公主和我的大婚吗?你没骗我?”
蜀王妃戳了戳她的额头,“那是自然,乐安和你表兄,这一去南越那边,至今已经五年有余了。如今你那表兄又立了大功,陛下召他回京,自然是要委以重任的,那边事务交割清楚了,自然就要回来了。”
“再说了,乐安跟你和四公主感情至深,知道你们二人要大婚,自然要赶回来参加才是,这是人之常情,有什么可骗你的?”
“估算着日子,只怕都快到京城了。”
清宁郡主顿时双手一拍,拔脚就往外跑:“母妃你让她们慢慢收拾,收拾好了送到宫里去。我先进宫去告诉四公主这个好消息。”
说完,头也不回的跑远了。
蜀王妃哭笑不得的看着清宁郡主跑远,摇摇头。
旁边的嬷嬷就笑着道:“都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缘法,咱们郡主就跟四公主和乐安郡主投缘,这乐安郡主终于能回来了,别说郡主高兴,就是我们这做下人的听了,也高兴呢。”
“可不是,这乐安和易哥儿能回来,岫云也能跟着一起回来了。我们也是经年未见,虽然信中她说她过得舒心,只是没见着人,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怕我担心哄我呢。”
嬷嬷就笑劝:“三舅太太跟王妃的关系,怎会说假话哄王妃?更何况,乐安郡主和郡马都是孝顺的孩子,三舅太太如今膝下孙子孙女俱全,只怕是乐不思蜀呢。”
这话倒是把蜀王妃给逗笑了,“可不是乐不思蜀?”
笑完又道:“都说好饭不怕晚,易哥儿成婚迟,这孩子倒是来得齐全,如今也是儿女双全了。”
“可不是,可见乐安郡主和郡马都是有大福气,大造化的呢。”嬷嬷顺嘴奉承。
蜀王妃提起傅知易和路蓁蓁,就面上有光彩。
想了想叮嘱道:“你明儿个派人去易哥儿他们之前住的宅子里,将宅子仔仔细细好生打扫收拾一番,等易哥儿他们回来就能住得舒坦。”
嬷嬷笑着答应了,犹豫了一下又问:“那,宁平侯府那边,要通知一声吗?”
毕竟这傅知易和路蓁蓁他们要回来,是蜀王回来透露的消息。
陛下虽然说得含糊,可蜀王还是听明白了,只怕这次傅知易回来,又要升官了。
毕竟傅知易这几年在南武府,不仅治下严谨,庶民敬服,还历时三年,修建了一条官道。
连通了岭南和中原。
这些年,因为官道修建而成,南洋和西洋那边的各色舶来品,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了京城。
如今京城富贵人家,谁家不有几件西洋舶来品。
京城里,南洋和西洋舶来品的铺子更是数不胜数。
价格比之前便宜了几乎一半。
而且那边听说还弄了个什么造办处,把那西洋的精巧玩意,拆开后,学着制作了出来。
什么落地的自鸣钟,什么一人高的水银镜子,什么八音盒,造办处都能制作出来呢。
听蜀王嘀咕过几句,说因为市舶司和造办处两处,这几年为国库和陛下的私库,可是做了不少贡献。
往年都说是江南一带的税收几乎占据了国库的一半。
如今听说因市舶司和造办处之故,岭南那边的税收已经快赶上江南一带了。
因着国库充盈,边疆军饷军粮总是充足发放,各地有个什么灾情,再也不用捉襟见肘了。
朝廷这两年西北那边一直有外鞑骚扰,之前因为国库不丰,只能守城反击。
这国库充盈后,听说这两年朝堂上的呼战声是越来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