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们屏息静气,太后这是要舌战群儒的架势?且听听她老人家怎么说吧,论打嘴仗,文臣们从来没怕过谁,哪怕是太后。
还有人暗戳戳的想,今日可是搏名声的好机会,要是能搏到一顿廷杖,就更好了。
别笑,大明的文官,以挨廷杖为荣,最有代表性的,是铁腚御史邹元标,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起复,挨了八十廷杖居然没死,俗称“打不死的邹元标,割不尽的韭菜蔸”,在朝堂上下竖起了直言敢谏的直臣名声。
所以,哪怕他不做官,居家讲学三十年,读书人仍然趋之若鹜,视为大明官员的楷模,扶天启帝上位的首辅刘一燝、现任兵部尚书李邦华,都曾跟随他学习。
众人正在胡思乱想,就听太后低沉硬朗的声音传下来:“有些人喜欢在本宫面前讲历史,动辄先贤怎么怎么样,圣人怎么怎么样,那么本宫今日,就与诸位一起来学习一篇古文,重温历史……请燕京大学校长徐光启, 为大家诵读……”
徐光启应声出更道:“臣遵旨!”
王彦昌捧着一本册子下来,双手递到徐光启手上:“徐大人请!只诵读太后标出来的几段就好。”
众人都竖起了耳朵,只听徐光启字正腔圆地读道:“《盐铁论》……
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在场的文官,谁没有读过《盐铁论》?甚至他们反驳太后开海通商的观点,也来自这篇盐铁论。
所谓盐铁论,是发生在汉昭帝元始六年的一朝堂辩论,一方是以霍光为首的世家官员,代表各诸侯国的利益,一方是以桑弘羊为首的文官,代表中央朝廷的利益。
霍光、桑弘羊都是汉武帝指定的辅政大臣,双方就盐铁、酒榷、均输、平准等政策,在朝堂上展开了一场长达六个月的辩论。
所谓均输,就是把各地输京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以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
平准,则是由国家控制全国物资买卖以平衡物价。
霍光一派认为:盐铁官营是与民争利,均输是朝廷下场参与物品买卖,有垄断之嫌,平准,这是朝廷控制了物价,商人失去了定价权,让民间商业失去了活力,要求放开盐铁专营,取消均输平准政策。
商弘扬一派认为:先帝要打击匈奴,修长城,开支巨大,所以才制定了盐铁官营的政策,如果放开官营,朝廷失去这部分收入,拿什么钱来招兵买马,拿什么钱来养兵?
简单来说,以世家大族、诸侯为首的一方,要求放开盐铁专卖,实行市场经济,代表中央朝廷的桑弘羊一方,则坚决执行计划经济。
太后今日重读盐铁论,意欲何为?
盐铁论篇幅太长,徐光启也只读了太后标出来的那几段,待他读完,朝堂上一时寂静,大臣们都等着太后发言。
只听太后低沉严肃的声音,缓缓说道:“元始六年的朝堂辩论,后世一千多年,一直争论不止,文人士大夫们的辩论文章,汗牛充栋,但在本宫看来,大部分读书人都在泛泛而论,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
或是知道了,却不敢明确说出来,只能泛泛而论。
盐铁论双方争论的核心是什么呢?是利润,是利益……
今日之大明,诸位别看后金已灭,北元、东倭、南海上的弗朗机人、都威胁着我大明的安全,西南边的三宣六慰和交趾,都失去了控制……
国内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内忧外困,与原始初年的大汉王朝,何其相似?
本宫为何要在此时重提盐铁论?盖因许多人反对开海通商,这些上折子的人,哪个心里不明白?朝廷不开海通商,大明商人就不走私了吗?
谁来告诉本宫,这每年流入大明的五六百万两白银,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众臣心下骇然:这么多?都赶上大明国库的税收了……
就听太后继续说道:“说穿了,这些人就是想将开海通商的利润,朝廷的利润是税收,商人的利润是差价,但是,五六百万两白银,朝廷收到税了么?
没有!都进了走私商人的荷包里。
农民不交税,就被定义为反贼,走私商人们不交税,又是什么?
这是其一,其二,你们口口声声说朝廷与民争利?本宫问你们,所谓的民是指什么?种地的农民、做工的工匠、小商人、小地主、小作坊主,这些向朝廷缴税的百姓,他们有能力走私吗?
反而,世家大户、士绅豪商、官僚阶层,享受着朝廷的优免,不用缴税,家大业大,他们才是有能力走私的人。
所以,所谓与民争利,都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本宫早就说过,在本宫眼里,纳税的百姓才是民,不纳税的士绅阶层,是统治阶层,本宫奉劝有些人,不要拿百姓做挡箭牌……
朝廷收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百官俸禄、边军饷银,赈济灾民,筑路修河,哪样不从税收中来?
士绅阶层不纳税,就是变相的收取了税,士绅阶层得了税收,还要反过来压榨交税的百姓,这还不够吗?
开海贸易,是增加朝廷收入的举措,朝廷鼓励商人出海贸易,并没有将开海通商纳入官府专营,只是收点税而已,有些人就站出来大喊与民争利。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在大明的国土上经商赚钱,交商税不应该么?出海贸易,十倍的利润,有人却不肯拔一毫而为朝廷,为天下真正的百姓!
请问诸位臣工,这就是你们口口声声高喊的“民”吗?
有人没有读懂盐铁论背后的利益博弈,而人云亦云,本宫原谅你读书不精。如果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在本宫们面前偷换概念,企图以诡辩之才,左右朝政,本宫要告诉你,你想多了!”
这是太后秉政以来,在朝会上讲话最多的一次。
话音落下,满堂寂静,铁血太后之名,不是传说!朝臣们连呼吸都放轻,极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生怕被太后点名,拎出来当出头鸟。
有人赶紧打消了搏廷杖的想法,有人却不服气,在心里组织语言,要与太后辩论一番,众人皆服我不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嘛。
“关于这篇盐铁论,诸位臣工有何教本宫?”太后平静地问。
站在左边队伍后面的一位御史,移步出列:“太后,臣非是反对开海通商……倭寇凶残,臣提议,宁可与南海上的佛朗机人通商,也不可与倭国通商啊……”
他一带头,立即有几位御史出列,与人站在一起:“臣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