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韩明将耶律浚等人请求大宋政治庇护的消息呈递给哲宗皇帝,以及中书门下的时候,众人都陷入深深的沉默之中。
“依老臣的看法,所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耶律浚毕竟是辽国的皇太子,再加上一个辽国皇后,这种政治影响实在是不好处理。”
文宽夫毕竟岁数大了,很多事儿一个是求稳,一个是不想招惹任何额外问题。
大宋现在发展的很好,每天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
文宽夫已经想好了,只要维持当前的发展趋势,不需要多久,十年之内,就能熬死北边的那个邻居。
到时候别说燕云十六州,就是一战灭掉辽国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老爷子一点都不着急变化,反而希望能够徐徐而图之。
对于萧观音和耶律浚南逃大宋寻求政治庇佑,文宽夫的想法就是‘no’,拒绝的意思。
吕晦叔闻言点了点头:“文相的想法和老臣的不谋而合,尽量还是莫要在此时招惹辽国为好。”
两个上了岁数的发完言,王珪、王介甫、司马君实、韩师朴四人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臣以为,还是应该先看看发展再说,毕竟咱们对辽国内部的状况不了解。”
王珪提出稳一手,静观其变。
“臣的意见是时不我待,既然耶律浚能提出如此影响两国外交的政治庇护,可见辽国内部情况很复杂。”
“咱们说不得可以借助这场政变瓦解辽国内部,轻而易举拿下燕云十六州。”
王介甫是属于主动出击的类型,他不喜欢静观其变,也不是坐等机会降临的人。
如今耶律浚把一个明晃晃的好借口递给大宋,那他们就不要拒绝,一口吞下。
“臣比较认可王相的提议,不妨静观其变,看看局势发展,也许能够火中取栗。”
司马君实这些年上了岁数,思想也渐渐趋于平稳化。
虽然不至于像文宽夫和吕晦叔那般,直接拒绝耶律浚入宋的请求,但也还是和王珪站在了一条战线上。
“臣的想法是一动一静不如都不要管,耶律浚归根结底还是耶律洪基的儿子,还是辽国正宗的皇太子。”
“耶律乙辛他们在大胆也不至于要了他的命,这次政治庇护,多半还是耶律浚出于对萧观音的保护才不得已而为之。”
“他日国内稳定,耶律浚还是要返回辽国继承皇位,说不定转过头还是要对付大宋。”
“咱们互不相帮,坐看局势进展方为上上之策。”
韩师朴的看法出于对未来宋辽关系来看的,他觉得不妨让耶律洪基父子斗个你死我活,最后大宋捡一个大便宜。
这种想法也没有错,反而比较有明哲保身的意图,可以更好的将大宋摘出去。
哲宗小皇帝如今十一岁,很多事情都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不过面对这帮能当爷爷的老头子,出于尊重和好学,还是先行听了一遍,融合内心的想法,整理话语。
“老师有什么看法?是帮还是不帮,或是不管不顾,只待局势落幕?”
哲宗小皇帝看向自家捻着胡须的老师。
“陛下有什么想法可以直说,我们都可以拿来讨论嘛!”
韩明没有正面回答哲宗小皇帝的问题,而是把球踢回给对方。
他毕竟不是张居正,也不赶时间,拼命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行政、军事等手段教给万历皇帝。
最后导致万历皇帝压抑太久,在他死后放飞自我,数十年不上朝。
韩明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一方面给哲宗亲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一方面就是把思考的底层逻辑传授给他。
只要小家伙能明白基础的道理,他就会发散思维,自动去学习和理解那些棘手的政事。
这一点,从原历史中,哲宗皇帝在元佑年间未亲政前,不断学习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就能看出来,这个小家伙是个勤奋的。
听到自家老师的反问,哲宗小皇帝兴奋莫名,他知道这是老师在考究他,这可是他为数不多表现的机会,必须把握住。
而身旁听政的太皇太后沈氏,以及太后向氏都无奈对视一眼,没有吱声。
按照他二人的本意,这个时候,哲宗不应该有自己多余的想法,这些问题应该由中书门下的大相公还有她们合议,拿出一个方案实行。
但是韩明作为托孤大臣的首辅,还是先皇和小官家认证的帝师身份,他出口,没有人能阻止,最后只能静静的看着事情发展。
“老师,朕觉得各位大相公的意见都很中肯和有道理,但是若说朕钟意哪种方案,还是王相的主动出击!”
听闻此言,这帮宰执都变了脸色,坦白讲,这么直白可不是个好皇帝该做的。
要知道喜怒忧愁不形于色这是最基本的,看着小皇帝有些兴奋的样子,就知道这还是年轻了。
“陛下莫要着急,坐下慢慢说。”
对于这位小官家,小徒弟,韩明的耐心很多,就跟教自家孩子韩端阳和韩夕娘一样,他有足够的信心他们会走向光明的未来。
见到老师如此温和的态度,哲宗皇帝讪讪一笑,挠挠头。
“其实朕觉得此次耶律浚提出大宋庇护绝对是深思熟虑的,毕竟哪有一国储君会冒着被敌国暗杀的风险,跑到敌国地界寻求保护。”
“这绝对是辽国内部危机四伏,耶律浚看不到希望才做出如此看似荒唐的决定。”
“就如同春秋时期的重耳一般,避敌于外而护自身周全。”
“要知道当初晋楚争霸可是异常激烈,就在这种情况下,重耳还是躲入了楚国,最后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国内。”
“可见耶律浚也是有着同样的看法,朕觉得应当效仿楚国,接纳他们。”
“然后伺机寻求机会,向辽国赚取利益。”
“最好是能让耶律浚签下协定,若是我们大宋能助他登上皇位,他就将燕云还给我们。”
“这样不但不用打仗,还能轻松收复燕云,岂不是一举两得!”
哲宗小皇帝的话让众人都陷入思索当中,只有韩明含笑点头。
“看来陛下这两年书看的不错。”
韩明的肯定让这位小官家信心一下子提了上来,连忙摆手谦虚道:“老师谬赞了,朕要学的还很多。”
“陛下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反而比起老臣思考的更全面。”
吕晦叔作为太傅,皇帝名义上的老师,教的东西不多,大部分都是太子太保的韩明在教导。
因此见到哲宗皇帝有了自己的思考,不由得开心抚须起来。
“各位觉得陛下的想法如何?”
韩明开口询问众人,六人面面相觑,随后同时点头。
“几位大相公认可了陛下的想法,那臣也说说自己的想法。”
听到韩明要发表意见,众人连忙坐正身子听着,毕竟真正决定接下来政策方向的还是韩某人。
“陛下的想法和臣不谋而合...”
韩明话一出口,哲宗小皇帝就偷偷做了个握拳动作,很是兴奋,毕竟这证明了自己思考的方向是对的。
“不过宋辽之战,不能单单指望耶律浚或是辽国某些人的大发善心,以及协定,这是不现实的。”
听闻此言,小皇帝摩挲下巴开始沉思起来。
“所谓没签过的纸就如同茅厕的纸一般,丝毫没有作用。”
“反之,对于辽人或是其他人来说,就算是签订了的纸,估计想要履行也是很难的。”
“必须做好时刻进军的准备,而且这一次还要快准狠,借助辽国内乱,一举收复燕云!!!”
韩明话音一落,整个议事会议都陷入寂静之中,他们都纷纷不可思议的看着对方。
“老师的意思是...”
哲宗小皇帝心里都要漏跳了一拍。
“臣的意思是在接纳耶律浚等人的那一刻,以他们的名义声讨耶律洪基和耶律乙辛。”
“然后号召辽国百姓和心向后党一族的人起兵作乱,咱们趁机进军收复燕云十六州,构筑长城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