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元佑二年三月初一这天,在历时七个月左右,整个宋军除北部战区外,其余四大战区的统帅将领和精锐部队纷纷在岳台集合,准备誓师出征。
而韩某人为了以示自己报国之心,竟然主动抬上了自己的棺材,暗含‘不取燕云,势不还朝’之意。
见此,整个汴京城上下都被韩明如此坚决的性情所感染,赶到了岳台观看誓师大典。
哲宗小皇帝和王珪率领的满朝文武官员则是心情各异,或是激动,或是担心,或是眼含热泪,默默注视着这支由四大战区下辖多路军队组成的十八万精锐大军。
同时也是自英宗时期军改后,大宋近十数年积累的全国精锐部队。
在韩某人的率领下,顶着初春时分略显冷冽的寒风,唱着改编自后世的嘹亮军歌,神采奕奕的开拔赶赴宋辽边境。
为了鼓舞士气,誓师北伐的檄文,是由韩明亲手所写,宋哲宗赵煦这个小皇帝亲自朗读。
“檄谕燕赵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自唐祚倾移,辽以北狄入主中原,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
“...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这份北伐檄文,是韩明从元末朱元璋出兵北伐蒙元时所颁布的《谕中原檄》中获得灵感,改编的一部分。
为的就是坚定全国北伐之意,举全国之力一战而定燕云,收复丢失百年多的故土。
当韩明身着一袭紫袍,头戴长翅帽,外套一件黑色披风缓缓登上祭天誓师台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这位宰辅的风姿所折服。
来到近处,韩明跪在哲宗面前双手去接皇命旗牌和北伐大元帅印时,这位小皇帝看着鬓角微白的中年人,不由得眼圈一红。
随后郑重其事看着对方说道:“老师,这一去,您一定要回来,明白没有?!”
说完,还把小手伸进韩某人的大掌之中,不断握紧。
韩明不知道怎么想的,看看年幼的皇帝,给予了对方一丝淡然的笑意。
然后才半回过身,指着御台下肃立成行的宋军将士,用最大的声音说道:“陛下,臣对天明誓,一定尽力将这些大宋的好儿郎带回来!”
“同时臣还要给您带回来燕云十六州!!!”
“老师……”
哲宗小皇帝神情一颤,然后心里的豪情也被激发出来。
将皇命旗牌与北伐大元帅印郑重放到韩明手中,哲宗小皇帝大声说道:“老师有此雄心壮志,朕就等你凯旋归来之时,献上燕云十六州的鱼鳞图!”
话音刚落,台下已是一片山呼海啸的整齐口号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韩明缓缓站起身,拔出皇帝亲赐御用天子剑,直指北方,眼神逐渐从平和变得锋锐无匹,以及带上了一丝霸道。
这一刻,他等了整整二十多年,为的就是洗刷整个大宋朝的耻辱,为的就是给大宋铺平一道康庄大道。
为的就是给这个精彩的时代注入属于自己的烙印!!!
他韩明要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有青史留名的未来!
看着台下全面披甲的将士,韩明死死攥住天子剑,兴奋地颤抖起来。
“嗡——!”
长剑通灵,似乎察觉到韩某人心性的变化,整个剑身不断嗡鸣声不断。
岳台下方,所有将领和士兵都眼含精光,兴奋莫名的注视着高台上的那个男人。
“全军听令——!”
“出师北伐,收复燕云——!!!”
“建功立业...”
“当在此时——!!!”
韩明凶悍的声音传遍整个岳台上下,瞬间全军沸腾,嘶吼出声,不断用拳头敲击着胸口战甲。
“北伐契丹,收复燕云——!”
“北伐契丹,收复燕云——!”
“北伐契丹,收复燕云——!”
“。。。。。。”
整个誓师北伐的场面彻底失控,所有人都疯狂嘶吼,声震九天,让所有的见证者都眼眶通红,兴奋莫名。
百年前,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中原历代王朝失去了天然屏障,屡屡遭受外敌入侵。
百年后,大宋终于有了和辽国一战的底气,终于有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能力。
那么就很简单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韩明辞别了精神振奋的哲宗小皇帝,又告别了发自肺腑声援的宰执朝臣,还有老迈的父母与妻子儿女。
率领着这支由大宋四大战区最精锐者组成的北伐大军启程上路,取道大名府、冀州、河间府、莫州、雄州,直抵新城一带驻扎。
在这支军队里,不仅是有着曾经号称大宋第一精锐的静塞铁骑,还有着刚刚从西域战场上锻炼出来的西军、西南战场留存的都护府军、以及多年探索海外积累相当经验的东部水师,真可谓雄师云集。
在将领方面,那更是群星璀璨,郭逵、章楶、种师道、种师中、姚古、姚平仲、宗泽、高遵裕、刘昌祚、燕达、王恩、李常杰、种诂、种谔、种诊、姚兕、姚雄、折继祖、折继世、折克柔、折克行、折可求、王韶、董毡、狄谅、狄谘、狄咏、曹评、张樵、潘孝严、郭青石、沈从兴、顾廷烨、郑骏、郑骁、段成潜,段成泳,耿介川,钟大有,刘正杰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这些将帅,堪称大宋老中青三代的结合,有完全体的成名将帅,也有正在飞奔在路上的进击体将帅。
但是归根结底,这帮人都是大宋军队的骨干人物,顶级将帅之才。
以至于不少略通军事的大宋官员都不由得高声感叹:“也就是威名赫赫的韩大相公了,否则的话,就是换成郭太保或者狄武襄公,也肯定带不了这群骄兵悍将!”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颇具目光的文武官员都心中暗暗振奋,认为此次北伐势必能够一战而胜,收复燕云。
为了保存体力,韩明并没有贪功求成让大军急行军,选择了让宋军主力按正常速度行军,并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赶到新城一带的岐沟关下寨。
在此期间,宋军主力全面北上的消息,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传遍了辽国边境。
这让整个辽国都震动不已,纷纷来到道宗耶律洪基面前商谈宋军北伐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