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朱元璋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满含笑容的说:“那好,大孙子,你来和皇爷爷说说你们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嗯嗯,”小家伙歪着脑袋想了想,马良和他说过的那些话,开口说道:“现在天气越来越凉,前两天还下了一场大雪,一定会有许多的百姓遭灾”。
“没准还会生病,叔叔说他们还会卖儿卖女,那样他们太可怜了”。
“所以我和宁国姑姑他们商量,把马良叔叔送给我们的那些玩具,拿出来拍卖,而得到的钱财用来买一些粮食和衣服,发放给那些百姓,让他们可以有饭吃,有房子住”。
“然后然后…………”,小家伙虽然记忆力不错但还是有些地方忘记了,所以现在有些卡壳,于是他把求助的目光看向宁国公主。
“还有就是,不光我们这些公主王爷们要拿出钱财来挣,众位大臣也同样要拿出钱财”。
“对对,还可以在应天城里立一块大大的石碑,上面写着众位大臣所捐的钱财,好让百姓知道诸位大臣们都是好样,为了这次救灾纷纷慷慨解囊,以后百姓一定会感谢你们”。
“对,况且我们都捐了,众位大臣捐少了也不好看吧”。
李景隆在一旁补充了一句。
朱元璋听完小家伙和宁国公主两人的话,不由得眼前一亮。
而群臣反应也不慢,稍一思索之后,脸上的表情不由得变得难看起来。
不光你们要准备赈灾民,还要让我们出资,而且还要用石碑记录下来,他娘的这不就是赶鸭子上架了吗。
捐款没问题,但现在是捐多捐少的问题,你都已经立上石碑了,如果捐赠少了还不得遗臭万年。
这是谁给长孙殿下出的主意,就凭他一个三岁的孩子,根本就想不到这种办法。
朱元璋确实眉开眼笑,他知道这主意一定是马良出的,但他一个办法竟然准备把所有的大臣拉下水,而且还让他们有口难言,实在是太好了。
因为按照马良这种办法,这群大臣们谁也不敢少捐。
“雄英,你这个办法不错,到时候不光要刻石碑宣扬众位大臣的功绩,咱一定要在史书上为他们大书特书”。
朱元璋一边夸奖自己的大孙子,一边斜眼看着下面的大臣。
每年地方遭灾的时候,自己手底下的这群大臣们,只会一个劲儿的让自己从国库里出钱出粮,而他们从没有慷慨解囊过,这次我看你们出不出血。
底下的众位大臣尤其是那群文官,听到朱元璋准备在史书上记上这一笔,更是不由得纷纷骂娘,这次看来是要大出血了。
但朱元璋却不管这些,他知道自己手底下的诸位大臣家里都不差钱。
比如淮西勋贵刀山火海这么多年,全都搂了许多的钱财。
就像常遇春邓愈这样的,在建立大明朝的过程中,更是不知弄了少金银珠宝,已经让他们家几辈子都用不完了。
但就这样和文官比还是差远了,老朱手底下现在可是有很多元朝的降臣。
而元朝实行的是包税制度,包税就是元朝算计出了当地大概的税收之后确立了一个大概标准,让商人负责收取,但用脚后跟想也知道,商人一定会按照最高的标准征收。
而那些商人背后就是世家大族,而世家大族背后就是这些文官大臣,所以他们才是最有钱的人。
大明建国之后,虽然他们都成了老朱的臣子,但是老朱时刻也没有忘记要收拾他们,但牵一发而动全身,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要不然历史上朱元璋也不会规定手底下的大臣们贪污六十两就会被剥皮萱草的事情,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群文官,但那是洪武18年之后时候的事。
“皇爷爷,我们把马良叔叔送给我们的礼物全都捐献出来了,就比如我的坦克车,那可是我最喜欢的东西,江都姐姐的摩托车,九江表哥的赛车,都贡献出来,还有宁国姑姑、十一叔、十二叔全都捐献了东西”。
小家伙掰着手指头数着,众人捐献的东西。
让朱元璋和底下的徐达等几个知道详情的人不由得有些侧目,要知道小家伙的坦克车可是他的最爱,连朱元璋想玩他都不让,此刻竟然贡献了出来。
其他几个人的东西,也都是马良送给他们的礼物,在大明可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他们手里最好的东西。
至于他们为什么没有捐献钱财,朱元璋虽然对这些儿女们都不错,可惜他们现在全都没有成年是一群孩子,住在皇宫里吃住都花钱,手里根本就没有几个零花钱。
至于大明朝的王爷一个个富的流油,那也是等他们就藩之后的事情。
“雄英,你们有这番心意就可以了,这些东西可都是你们的最爱,还是留着你们自己玩吧”。
“皇爷爷,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且马良叔叔还说~~”。
小家伙没说完,就宁国公主咳嗽了一声,小家伙顿时就不说了。
“父皇,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午后平日就教导我们,我们的生活全都来自于民脂民膏,如今百姓有难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
“我们都是大明的皇子公主,做这些事情是应该的,况且这些玩具能够换来钱财拯救百姓,更能体现他们的价值。”
“而且我们都拿出了自己的心爱之物,想必众位大臣也一定不会吝啬的”。
大明群臣:“?”。
心爱之物,不就是一些新奇的玩具吗,可是前面有长孙殿下的石碑刻字,后边有陛下的史书记载,你们老朱家是非要让我们出血不可了。
“陛下,臣家里略有积蓄,为了解百姓的困苦,为陛下分忧,到时臣愿捐宝钞五千贯,以帮助他们度过此次雪灾。”
最先站出来的就是胡惟庸,此时的他认为自己是最受朱元璋重用的大臣,一定要第一个站出来表态。
而且自己身为丞相,第一个捐款表态了,其他人所捐的钱财也不可能越过自己去,所以也骂不到他的头上,当然勋贵除外。
而其他大臣见胡惟庸出头,尤其是以他马首是瞻的那群大臣们,果然如同胡惟庸所想的那样,按照官职大小慷慨解囊。
但这些事情都被朱元璋看在怀里,对胡惟庸就更加的不满了,眼神中的杀意简直不加掩饰。
之后就是众位淮西勋贵,也都纷纷的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