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皇宫,武植面色阴沉,缄默不语。他转头望向眼前这座矗立上百年的宫殿,心绪难平。
前世的他不过是一个底层的寻常人,穿越到这大宋已有七年,在身居高位之后,才终于看清了统治者对待百姓的态度。
宋朝建立伊始,推行的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策。历经百余年的演进,如今皇帝和士大夫已然构成一个掌控规则与利益的统治阶层。
身为统治者及既得利益者的他们,根本不在意天下平民百姓的生死存亡,他们所忧心的是自身的统治地位会被动摇。
而蔡京所提出的策略,能够更有效地快速平息江南暴动,从而稳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回到国公府后,武植登上国公府的阁楼高处,俯瞰着汴京城内依旧热闹非凡的景象。
“来到这大宋已然快七年,我原以为大宋是历朝百姓最为富裕的朝代,可我所看到的不过是表象罢了,其实质在于,大量财富被官僚士大夫掌控,百姓依旧在苦苦挣扎而已。”
“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却无人能够做到啊!在这个阶级固化的时代,除非借助外力,或推倒一切重来。”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冰冷,喃喃自语道。
转身走下阁楼,来到书房内,对身旁的侍卫说道:“传信西北宗泽,令他立刻进京。”
亲卫领命后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前去执行。
之后几天,沐休结束,早朝会上,作为御史中丞的苏辙忽然跨步出列,抱拳对着赵佶说道:“官家,微臣有事要奏。”
赵佶望了望他,说道:“哦?苏爱卿有何事,尽管说便是。”
“官家,微臣如今已年近七旬,身体大不如前,微臣打算辞官致仕,还望官家应允。”苏彻望着赵佶神色,一字一句地说道。
“苏爱卿竟已打算辞官致仕?朕前几日方才同意了你大哥苏轼苏老大人的致仕奏章,未曾料想苏卿如今也要致仕了。”赵佶满脸诧异。
听到赵佶所言,苏辙禀告道:“当年我苏氏一门三进士,家父带着臣与兄长苏轼,从眉州眉山赶赴京师,承蒙朝廷厚恩,得以同朝为官。如今,家父已经故去多年,往昔同朝为官之人也大多四散。兄长已然致仕,臣也年事渐高,心中愈发思念故乡,恳请陛下恩准,让臣能与兄长一同归乡,安享晚年。”
苏辙本想在朝中再多留几年,也好帮扶武植。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武植这样正直且有抱负的官员实在难得,他希望能为朝廷多保留一些清正的力量 。
然而,宋徽宗竟同意了蔡京对江南之地的平略之策,任凭群臣如何反对,都无济于事。
至此,苏辙算是彻底看清了赵佶刚愎自用的本性,继续留在这朝堂,他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更可怕的是,若不早早抽身,日后恐怕会因这混乱朝局累及自身清誉,落得个被后人唾弃的下场。
赵佶目光深深地投向苏辙,随后将视线转向队列中的武植,只见武植面色平静,不见丝毫波澜。“既然如此,那朕就同意苏爱卿的致仕请求。”
赵佶话音刚落,枢密副使章惇便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官家,老臣如今已然年事已高,且枢密院内有武大人这等年轻有为之人,老臣也能够放心致仕了,还望官家应允。”
赵佶望着章惇那面容苍老的模样,心中不禁暗自感叹。四年前,章惇便已向自己提出致仕请求。只是那时,枢密使一职由宰相曾布兼任,整个枢密院内,也就只有章惇这位三朝老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曾布相互制衡。
赵佶心里清楚,倘若当时就批准章惇致仕,枢密院恐怕很快就会沦为曾布的“一言堂”,这对朝廷的权力平衡极为不利。所以,他当时没有同意章惇的请求。
直到武植从西北归来,被任命为枢密使,枢密院的局势才有所改变。
看着眼前的章惇,赵佶思绪万千,念及过往种种,终于开口说道:“章爱卿,你多年来为我大宋尽心尽力,劳苦功高。朕准你致仕,往后你便安心休养吧。”
朝堂之上,诸位朝臣见御史中丞和枢密副使职位空缺,皆不由得蠢蠢欲动。赵佶望着下方的情形,心中暗自冷笑,但仍开口道:“诸位爱卿,如今这御史中丞及枢密副使职位空缺,不知诸位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交头接耳之声,众人各怀心思,眼神中闪烁着捉摸不定的光芒。片刻后,尚书右丞蔡京向前一步,拱手行礼道:“官家,臣以为殿前司都指挥使高俅高大人深谙军事韬略,如今虽领兵在外为陛下征战,但可担任枢密副使之职。”
蔡京话音刚落,曾布、赵挺之等人马上出列:“官家,此计不妥。高大人如今身为殿前司都指挥使,若再担任枢密副使之位,不符合我大宋定下的规矩。”
蔡京看到众大臣纷纷反对,便未再多言。毕竟高俅与他乃是同盟,如今高俅领兵在外征战,自己只是帮他一把而已,至于此事能否成功,倒也不必太过在意。
赵佶居高临下地望着下方争论不休的群臣,心中有些烦躁。
忽然,他瞥见武植面色平静地站在一旁,仿若周遭的纷争与他毫无关系,便开口问道:“武爱卿,你身为枢密使,对军事要务及朝中官员最为了解,如今枢密副使一职空缺,不知你可有合适的推荐人选?”
这话一出口,原本喧闹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群臣们纷纷闭上嘴巴,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武植,眼神中或是好奇,或是期待,又或是暗藏着几分审视 。
武植闻言,面色平静,拱手抱拳道:“禀官家,臣这里有两个人选可担任枢密副使之职。”
对于章惇请辞致仕之事,武植身为枢密使,章惇已事先与他商议过。因而武植召宗泽回京,便是想让宗泽担任枢密副使之职。
“两个人选?”
赵佶及朝廷众臣一听,脸上都露出好奇的神色。
“不知武爱卿所推荐的两人分别是何人?”赵佶询问道。
武植拱手回答:“禀官家,一人是现任永兴军路都转运使宗泽。他虽是文臣,却熟谙军事,完全能够担任枢密副使这一职务。另一人是当今的河北西路安抚使种师道。种师道忠勇双全,战功卓着,以他的能力担任枢密副使绰绰有余。”
“种师道?宗泽?”赵佶与群臣听到这两个名字,都不由自主地微微点头。他们对这二人都有所耳闻,尤其是种师道,在西北那可是声名赫赫的将领。他所率领的种家军,在大宋军队中战斗力相当强劲 。
然而,众人随即想到要将种师道调到朝廷来担任枢密副使,又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
种家在西北戍守边疆多年,种师道麾下掌控着多达五万的军队。枢密副使拥有调兵之权,而种师道麾下又有众多军队。想到若让种师道进入朝廷担任枢密副使,赵佶和朝廷众人都纷纷摇头。权衡之下,大家心里都默默把种师道从合适人选里排除了。
反观宗泽,虽说只是在近几年才崭露头角,但他身为文臣,而大宋向来推行以文驿武的策略,宗泽无疑更符合朝廷的心理预期。
赵佶沉思片刻,缓缓开口说道:“武爱卿所推荐的二人确实都很合适。不过当下种师道在河北任安抚使,肩负着防范辽国的重任,责任重大,实在不可轻易调动。这枢密副使的职位,便由宗泽来担任吧。”
朝堂之下的群臣听闻,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众人对宗泽担任枢密副使一事颇为认可,那种师道尽管战功赫赫,可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个一介武夫,宗泽虽是名声不显,却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
在大宋,重文轻武可不是徒有虚名,这一观念深深扎根于朝廷上下,所以宗泽任职枢密副使,在群臣看来再合适不过。
随后,赵佶与群臣又开始商议御史中丞这一职位的任命事宜。御史中丞肩负着监察百官的重任,按道理,任职之人必须正直敢言、刚正不阿。
然而赵佶心中却另有一番算计,他压根不打算挑选一位铁面无私的臣子来出任御史中丞这一要职。在他看来,这个职位上的人只需对他唯命是从即可。于是,他竟决定让皇宫大内总管李彦担任御史中丞。
朝堂上的大臣们听闻要让一个宦官来出任此职,顿时炸开了锅,纷纷站出来反对。尽管众人心中满是愤懑,但面对赵佶的决定,多数人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武植站在朝堂一侧,冷眼旁观着赵佶与群臣之间的这场纷争,心中暗自冷笑。
他身为枢密使,深知江南的局势。如今这些人还在朝堂上争权夺利,全然不知江南的方腊势力正日益壮大,局势已岌岌可危 。
但他如今已然下定决心要打破大宋延续了一百多年的统治阶层格局,所以并未多做言语。
毕竟当下的局势很明显,想要从外部来推翻大宋已无可能。西夏已被他所平定,辽国自身也陷入困境,自顾不暇。如此一来,他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方腊起义,试图借由这股内部力量,来打破大宋百年来所构建的稳固统治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