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来到之前,腊月二十四,是李问和王芹两人的大喜日子。
因为两头都是亲戚,最终和两家协商后,林向安、王和忠、林嘉月兄妹三人跟着王四顺,去了王家那头,给王芹送嫁。
而林老太带着林秋兰、林桥、林远,去林春花那边。
到王家那边的时候,村里人见到林向安一家过来,沿途纷纷主动来打招呼。
毕竟林向安以秀才的身份,来给王家这边,给王芹送嫁,给足了王家这边面子。
这门亲事,也是亲上加亲,办的很热闹。
到了王家,迎接他们的亲戚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林向安一行人到来,纷纷上前表示热烈的欢迎。
王家门口的院子里,喜庆的红色装饰随处可见。
王老爷子看到他们回来,特别高兴。
“向安啊,来了来了!”
王老爷子热情地招呼着,拉住林向安的手,眼神中满是关心问候。
林向安也回以微笑,感受到王家热烈的气氛。
因为来的人多,林向安就叮嘱林嘉月、王和忠紧跟着他,不要乱跑。
古代的男女大婚,大体要经过四个步骤。
首先议亲阶段,需要媒妁之言,问名合八字,纳吉定亲,这时候会交换婚书。
其次备婚阶段,需要纳征,也就是男方家过大礼,女方家要回礼。然后请期,也就是择吉日。
之后迎亲仪式,婚前准备,女方置办嫁妆嫁衣等,然后迎亲当日,新郎回经过拦门礼,新娘由兄弟背上花轿,花轿中途需避煞,要撒谷豆,燃鞭炮,绕路不走回头路,随后拜堂成亲。
最后婚后礼俗,次日见公婆舅姑,然后第三日回门。
这才算一个完整的结两姓之好的姻亲。
大周朝的南北迎亲有地域差异,北方地区多是昏时迎亲,但南方气候、交通便利,更倾向于白天完成全套礼仪。
迎亲的时候,是需要由算命先生根据新人的生辰八字、黄历选定,确保避开凶煞,符合黄道吉日。
一般时辰多选在上午至中午,也就是巳时和午时,这个时间段,象征阳气旺盛,婚姻光明。
成亲的新人,天还没亮,就要开始筹备。
男方穿戴整齐,需要检查花轿、聘礼,会按吉时率迎亲队伍出发,沿途鸣锣、奏乐,彰显喜庆。
抵达女方家后,需要经过拦门礼,被允许了才能进门,午后迎回新娘。
而女方家一大早要为新娘开面(绞脸)、梳头、穿戴嫁衣,然后拜别父母家人,再由兄弟背上轿。
李问带着他的堂表兄弟过来迎亲,其中就把林桥、林远给叫上了。
原本之前有人想叫林向安帮忙出题,帮忙拦李问的,但林向安委婉拒绝了,那毕竟也是自己的表哥,已经来给王家撑脸面了,再让他去为难兄弟娶亲,着实不太好。
王家这边弄的特别热闹,有不少外地人跟着过来凑热闹。
虽然林向安没有出面,但王家的兄弟们倒没少为难李问,差点闹的要错过吉时。
最终,由王和礼背着王芹上了花轿,新娘子走后,女方家就没有那么热闹了,反而男方那边热闹才刚开始。
吃了一顿酒席,陪着王老爷子王老太说说话,在天黑前离开回家。
参加完这场婚礼后,林向安便不再往外跑,专心在家里读书,过不了多久,就要参加岁试了。
之前就因为吴家的事,耽误了不少时间。
林向安并没有隐瞒家里人,他要去参加乡试考试,而离乡试差不多还剩一年半的时间。
于是家里人,都不打扰他,也没有拉着他去拜年访亲,而是让他安心读书。
虽然有人询问,但家里人一说要考举人,大家也就不多打扰。
毕竟没有什么能比读书更重要的事了。
一旦林向安考中举人,这些亲戚朋友都能跟着沾点光。
从那之后,除了学报和民报的事,林向安偶尔还关心一下,其他的纷纷不再关注,一门心思读书。
开学之后,没多久,林向安和孙文石、杨辉分开了,升上了乙班。
和段昊初不仅同住一学舍,还成了同班同窗。
李修竹过完这个春节后,就带着家人搬去了县学。
林向安倒是经常见到李修竹。
李修竹不仅是教官,同样也是甲班的学生,因此便和林向安他们调整了称呼,以名字相称。
在古代,夫子和老师是两码事。
一般来说,夫子和学生之间,关系并没有那么亲近,只是简单的教导关系。
而能被称为老师的人,那堪比父子关系,甚至比父子关系更亲近,一旦有学生背叛老师,是会被人唾弃的。
在乙班,因为有段昊初、刘文昌,倒是没被人排挤,很快就融入了班里。
不同的班级,学习的内容深浅倒是有些不同,从交流或者探讨中,明显感觉领悟的更深。
而选修的课中,骑马熟练后,便没有再去上。
而数是自己看书,到藏书阁翻阅资料,然后自学,不过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
练武方面也减少了一点时间,倒是射箭每天会固定练半个时辰。
其他的时间,全部放在了深入学习四书五经上。
与其他人不同,林向安业余自由时间,基本泡在了县学的藏书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