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安抱着紫檀笔斗,走出院子,微风拂面,带走了他胸口的沉重感,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让他渐渐放松,内心也似乎变得更加清晰。
宋道衡的赠礼,不仅是一件物件,更是一种期许与激励。
这件事,林向安并未与任何人提起。
只是在回去后,他愈加专注于学业。
时光荏苒,半年过去,林向安终于升到了甲班。
第二年,湖州府的科试定于三月举行。
临近科试时,林向安才再度见到了宋道衡。
科试的要求,比岁试更为严格。
相比岁试,科试难度不仅增加了许多,而且采取了与院试类似的糊名誊录方式,成绩也由学政以蓝笔批注:取、备、落三等。
特别优秀者,还会被加批“气清笔健,有先正遗风”。
此次湖州府的科试共有四百多名考生,最终录取的约有一百五十人。
稍后,还会有补遗机会,未通过者可参加补考。
补考合格后,仍可获得乡试资格。
最终能够参与乡试的,约有一百八十人。
考试虽只有一场,却从寅时开始排队检查入场,一直到酉时才交卷,几乎耗费整整七个时辰。
成绩公布时,不设排名,仅按一等、二等标注,分别用朱色和墨色圆圈标明。
不同于其他考试,考生上榜后需要向学政送上谢师礼,内装一至三两银子。
林向安估摸了一下,浙江省每年参加科试的生员,少说都有三千人,一人送一两谢师礼给学政,少说都有三千两,真是赚钱啊!
通过科试的考生,会获得学政盖章的科举凭证,凭此可以赴省城参加乡试。
这个凭证的有效期为三年,若逾期未用,则需重新参加科考。
这次他和孙文石、杨辉三人一起过来考试的,三人都已经通过科试。
通过后,便一起去拜谢宋道衡,期间碰到了很多生员来道谢。
大概因为见的人多,宋道衡非常忙碌,只是叮嘱他们好好备考乡试,也没有多说什么。
傍晚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空气中带着一丝湿气,偶尔有一阵微风吹过,掀动着客栈外那排古老松树的枝叶,发出沙沙的响声。
黄昏的光线斜照在小巷的石板路上,透过客栈的窗棂撒进屋内,映在林向安的书桌上。
正当他端坐在桌前,细细琢磨着今日读书的要点时,屋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声音低沉而急促。
林向安愣了一下,孙文石和杨辉同其他人出去访友,这会谁来找他?
放下手中的书卷,走向门口。
轻轻推开门,只见一个穿着简朴的男子站在门外,身形瘦削,眉眼间带着几分腼腆的神情。
他低头行礼,手中捧着一封信和一本薄薄的书,书籍外面包裹着旧布,显得有些褶皱。
“林公子,这是我家老爷让我送给你的。”
林向安接过信封时,目光不自觉地扫了一眼那人,打量了一番,心中隐隐有些疑惑,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探询。
“你家老爷是?”
那人没有立刻回答,一脸淡定,并没有正面回答。
“您看过信中的内容便知道了。老爷让我转告您,这本书您可以多看看,对后面的考试会有帮助。”
林向安的心中顿时有了几分猜测,眼中闪过一抹了然。
轻轻点了点头,微微一笑,伸手从衣袖口袋中取出几枚碎银,递给了那人:“帮我多谢你家老爷的好意,烦你跑一趟了。这点小钱,就拿去买点吃喝。”
那人脸上顿时露出一丝羞涩的笑容,眼中闪过一丝感激,他低头接过银子,小心翼翼地把它收进怀中,随即又抬起头,露出一抹微笑,笑容略带些许谦恭。
“多谢林公子,祝您早日高中!”
林向安看着那人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揣测着他口中说的老爷。
屋内再次恢复了安静,唯有风声与书卷翻动的沙沙声回响在空旷的房间中。
关上门后,林向安心中保持着一丝微妙的好奇与期待。
他将信封放在桌面上,摊开双手,缓缓地拆开了信纸,果然是宋道衡写的。
灯光下,信纸在林向安的指尖轻轻展开,香墨的气息扑面而来。
宋道衡的字写得简洁而有力。
信上的内容简短而精准,宋道衡指出了林向安科试考卷中的一个小问题,并温和地提醒他以后要更加注意。
虽然没有严厉的批评,但简洁的话语却依然透露出一种学者间的关切与指导。
林向安的目光在信纸上停留了片刻,心中已略有些了然。
他轻轻地把信折好,放回桌上,随即将那本包裹得紧紧的书籍取了出来。
书籍的封面磨损得有些发黄,外部的褶皱表明这本书并不是全新的。
这本《历科程墨》,是内府所刻印的珍贵版本,书中详细收录了近三十年状元、榜眼、探花的乡试、会试范文。
书的重量在他手中微微传来,仿佛承载了几代科举大佬的智慧与经验。
林向安的眼睛微微亮了起来,翻开书页,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在他眼前铺展开来。
想来宋道衡经常翻阅此书,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宋道衡的朱批点评,字里行间透出一股严谨与深邃。
林向安轻轻地翻着书页,指尖触及那些岁月的痕迹。
这本书的价值非同小可,远比赵泽送来的各省乡试考题和优秀答案,更加珍贵。
赵泽送来的资料,在这个时代非常难得,不过多是收集的乡试题目和优秀的答题,需要自己去细细琢磨。
毕竟答题突出的点不同,需要他多方位去分析理解。
而这本《历科程墨》则是最顶尖的科举大佬们的答题范本,以及他们的解题思路。
难得的是宋道衡的亲笔点评。
作为一省的提督学政,考官以及阅卷官,从他的角度点评,可以直观看到细腻入微的解题技巧与方法,能够帮助林向安从根本上理解科举的真正精髓。
心头一阵激动,林向安明白这份礼物背后的用心良苦,这份恩情,得牢记在心里。
他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眼神沉浸在书页上,似乎已经进入了书中的世界。
林向安的心思完全沉浸在这本书中,他的目光一刻不停地在书页上游走。
书房内,烛火微弱地闪烁,发出轻微的“噗噗”声,空气中弥漫着油灯的淡淡气味。
眼中只有那一页页翻动的文字,他的眉头紧锁,时而点头,时而轻叹,仿佛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深夜的打更的声音悄然响起,客栈的灯火已渐渐熄灭,周围的房间都陷入了沉寂。
林向安依然坐在书桌前,神情专注得近乎忘我,直到窗外的天色渐渐发白,才终于疲倦地放下书本,闭上了眼睛,陷入了梦乡。
第二日一早,客栈内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同窗开始忙碌地收拾行李,准备启程返回县里。
杨辉没见到他动静,便过来喊他,林向安这才起来,意识到今日得回去了。
小心翼翼地将书收在怀中,动作温柔而慎重。
回去的路上,大家聊天,但林向安的思绪还沉浸在昨日看的书里,还惹的其他人打趣。
到家中后,林向安没有急于去做其他事情,而是将那本书安静地放在书桌上。
每天,他都会抽出时间,专心致志地阅读这本书,仿佛它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