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流民安置事务有序进行,赵佗和白泊带着干粮饮水等物资,引领着流民们踏上前往秦国的路途。一路上虽艰辛,但因为准备充分,并未出现太大波折。
橑杨一战的消息很快传至赵国宫廷。
赵国,邯郸城,
赵偃正于王宫之中处理政务,忽然有一名侍卫神色慌张地冲进来,跪地禀报:“大王,大事不好!橑杨城已被秦军攻破,李牧将军……以身殉国了!”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劈在了赵偃的心头。
赵偃闻听此言,顿感天旋地转,眼前一黑,身子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若不是身旁的侍从眼疾手快,急忙上前搀扶住他,恐怕他就要当场跌倒在地了。
过了好一会儿,赵偃才缓过神来,但脸色依旧苍白如纸,毫无血色。
他瞪着一双失神的眼睛,口中喃喃自语道:“怎么可能?李牧将军怎么会死?他可是我大赵国的顶梁柱啊!”
赵偃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李牧之勇、李牧之智,一直以来都是赵国抵御强秦的坚实依靠,如今李牧战死沙场,赵国岂不是如同失去了庇护的羔羊一般脆弱不堪?
就在这时,一直在旁边察言观色的郭开小心翼翼地凑过来,轻声劝慰道:“大王切勿过于悲伤,眼下当务之急乃是重新部署防御,以抵挡秦军的进攻。”
然而,此刻的赵偃哪里还听得进去这些话,他猛地一把推开身边的侍从,霍然站起身来,怒目圆睁,对着郭开发出一声怒吼:“重新部署防御?李牧都已经战死了,我大赵还有谁能够抵挡住秦军?!”
他的声音因为极度的愤怒和绝望而变得异常嘶哑,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
说完这句话后,赵偃便像一只发狂的野兽一般,在宫殿之内疯狂地来回踱步。他的脚步踉踉跄跄,跌跌撞撞,仿佛失去了方向的困兽,不知道该往何处去才能寻得一线生机。
与此同时,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过往与李牧相处的点点滴滴,以及自己曾经对李牧产生的那些无端猜疑和误解。
想到此处,赵偃不禁心如刀绞,懊悔不已。他痛苦地抱住自己的脑袋,缓缓蹲下身子,身体因为内心的煎熬而不住地颤抖着。
此时此刻,赵偃觉得整个世界都已经坍塌了,他仿佛亲眼看到赵国那壮丽的山河正在一寸寸地崩裂,而强大的秦国则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势不可挡地朝着赵国席卷而来。
只见他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每一次呼吸都显得愈发艰难和短促,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正紧紧扼住他的咽喉。那原本深邃犀利的眼眸此刻已被无尽的恐惧所淹没,其中透露出的无助更是令人心碎。
突然,赵偃猛地站起来冲向案几,将上面的竹简全部扫落一地,口中大喊:“天要亡我赵国啊!”
泪水混合着鼻涕顺着他的脸颊肆意流淌,曾经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王者形象在此刻荡然无存。他那张因绝望而扭曲变形的脸庞,让人难以相信这就是昔日那个骄傲自信的赵王。
众人目睹着这一幕,一个个都吓得不敢出声,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他们惊恐万分地望着赵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君主一步步走向彻底的崩溃边缘。
此时此刻,没有人知道这位赵王是否还有能力重新振作起来,去面对这场即将降临的灭顶之灾。
恰在此时,赵偃忽然感觉到喉咙深处涌上一股腥甜之味,紧接着便是一大口殷红的鲜血如喷泉般从口中喷涌而出。刹那间,整个宫殿内弥漫起了一股浓烈刺鼻的血腥气息。
随着鲜血的喷出,赵偃的身体瞬间失去了支撑,犹如一棵被狂风骤雨摧残后的枯树,直直地向后栽倒下去。
众人见状,顿时乱作一团。侍从们满脸惊慌,忙不迭地跑向赵偃,试图扶起他摇摇欲坠的身躯。
郭开瞪大了双眼,脸上满是惶恐,一边呼喊着太医,一边在原地打转,完全没了往日的狡诈阴险模样。
而殿外守卫听到里面的动静,也不顾规矩地冲了进来,看到赵王吐血倒地,也都傻了眼。
慌乱之中,终于有太医背着药箱匆匆赶来。他哆哆嗦嗦地跪在赵偃身前,伸手探脉,却发现脉象微弱至极。
太医额头豆大的汗珠滚落,心中暗叫不妙,可手上还是赶忙拿出银针施救。周围人都屏住呼吸,紧张地盯着太医的一举一动,
经过一番施救,赵偃暂时昏迷。太医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起身对众人说道:“大王暂无性命之忧,但需好生调养。”
众人听闻长舒一口气。郭开眼珠一转,凑近太医悄声问道:“大王何时能醒?”太医摇摇头表示不知。
几日过后,赵偃仍处于昏迷之中。赵国上下人心惶惶,朝中大臣纷纷商议对策。
三日之后,赵偃终于悠悠转醒。他醒来后目光呆滞,仿佛一瞬间老了十岁。但很快,一种决绝之色出现在他眼中。
赵偃缓缓坐起,扫视着周围担忧的群臣,沉声道:“寡人决意亲自登城守卫邯郸。”众臣大惊失色,纷纷劝阻。
赵葱上前道:“大王!此举万万不可,战场凶险,大王万金之躯怎可涉险!”
赵偃无力的笑了一声道:“李牧已逝,朕寡人身为赵王,难道只能龟缩于此?”
赵佾闻言道:“大王圣明,此乃鼓舞士气之举,但需先确保安全之策。”
赵偃看向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兄弟轻轻点了点头,他已经无力再整治内斗了,如果他要当王就当王吧,赵偃现在要做的事就是保住赵国!
谁当王都行!赵国不能亡!
赵偃在朝堂上当即命人即刻准备守城事宜。他披上战甲,头戴王冠,站在王宫前,望着远方。城中百姓得知赵王亲征,皆聚集而来。
赵偃大声道:“寡人今日亲赴战场,与大秦决一死战,保我赵国山河。”将士们高呼赵国万年,士气一时大振。
赵偃在众人的拥护下,登上邯郸城墙,看着西方,眼神坚定。尽管他深知前路艰险,可心中怀着必死决心。他想起李牧的忠义,想着赵国的未来,握紧手中剑。
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秦人,赵国即便失去李牧,依然不会轻易屈服,哪怕血洒疆场,也要扞卫赵国最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