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街道每个月还会给照顾老太太的家庭补贴三块钱。等老太太百年之后,要是有人想买她的房子,那这户人家还有优先权。同志们,就这条件,有没有人愿意照顾老太太呀?”
然而,众人依旧沉默不语,无人回应。王兰见此情形,心中暗自思量,觉得可能是聋老太的状况实在棘手,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得人伺候,还天天拉肚子,确实不好照料。所以,她才决定每月再多给三块钱,就当是照顾老太太的补贴和保姆费,只求这老太太能安稳过日子,别给街道添乱,更别再拿房子的事儿折腾。
见还是没人松口,王兰把目光投向张速,说道:“张速,你是这四合院里管事的一大爷,要不这老太太的补贴钱就放你这儿,你来负责照应着?”
张速一听,想都没想,连忙摆手拒绝:“我可不行啊,我一个单身小伙儿,对象都还没找着呢,哪有时间去伺候她呀?我又不傻,为了伺候这老太太,把自己的生活都搭进去,我还不如不当这个管事大爷呢!”
王兰见张速拒绝得如此干脆,又把希望寄托在了秦淮茹身上,说道:“秦淮茹,之前你把老太太伺候得挺好的,大家都有目共睹。上次是她自己糊涂,做错了事。现在有了这三块钱的补贴,要不你接着照顾她?” 王兰心里清楚,秦淮茹一直对聋老太的房子有所想法,而且她是女人,照顾老人也更方便些。
可谁能想到,这次秦淮茹也是铁了心,说不伺候就不伺候。她心里琢磨着,没了聋老太的房子,还能想办法把傻柱的房子弄到手,犯不着再跟着这心眼多的老太太瞎忙活。
秦淮茹和张速都拒绝了,刘海中就更不用提了。王兰无奈之下,又看向易中海夫妻,说道:“易中海,要不这老太太还跟着你们吧。毕竟你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照顾起来也更顺手些。”
易中海脸色一沉,冷冷地说道:“王主任,您还是看看别家吧,我们家不合适。”
想起以前伺候聋老太的日子,易中海心里就满是怨恨。以前他尽心尽力地照顾聋老太,一是为了博个好名声,二是惦记着她的房子。后来即便自己生活条件变差,成了捡破烂的,也还一直照料着。本想着能一直相安无事,直到老太太去世。可谁知道,老太太瘫痪之后,性情大变,变得乖戾暴躁,动不动就破口大骂,还和一大妈吵了好几次架。那骂人的话极其恶毒,专挑一大妈的痛处说,什么 “你们是绝户,死了都没人埋” 之类的。后来,老太太更是一声不吭,就把养老的人换成了傻柱和秦淮茹,把他们两口子晾在一边,成了众人的笑柄。
再加上因为何大清寄钱的事儿,他和傻柱彻底闹僵,傻柱肯定不会给他养老了,他也就没必要再做这个 “楷模” 给人看了。所以,这次易中海也坚决不再照顾这爱折腾的聋老太。
“你们这院子到底怎么回事啊?就这么一个孤寡老太太,竟然都没人愿意收养?” 王兰问了一圈,见还是没人愿意,不禁有些恼怒。她在心里暗自埋怨聋老太,平日里不懂得与邻居搞好关系,如今老了,落得个无人问津的下场。
就在众人僵持不下的时候,三大爷阎埠贵缓缓举起了手,轻声说道:“王主任,要是实在没人愿意照顾老太太的话,要不就由我们家来伺候吧。”
阎埠贵愿意照顾聋老太,可不是出于什么好心。他心里早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暗自盘算着:每个月有三块钱补贴,虽说不多,但也能贴补家用。
她是个无儿无女的五保户。按照规定,她每月领取的粮食供应是按照成年标准发放的。可如今,她年事已高,胃口大不如前,每个月的粮食总有剩余,这事儿在整个四合院里无人不知。
想当年,聋老太还跟着易中海过日子的时候,吃的是易中海家的粮食,却偷偷把自己的供应粮拿到鸽子市去卖,换些钱来满足自己的小私欲。后来她瘫痪在床,行动不便,便把供应粮交给了傻柱,让傻柱帮她拿去倒卖,从中获利。
但今时不同往日,这聋老太因为种种事儿,和四合院里的所有人都闹得不可开交,关系差到了极点。现在若有人愿意照顾她,那她的供应粮肯定不能再拿去卖了。可除去她吃喝用度,剩下的粮食自然就成了照顾者的额外收获。
阎埠贵,这个四合院的住户,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他想着,照顾聋老太,虽然不能再靠卖她的供应粮赚钱,但除去她吃喝后剩下的粮食,可不就归自己了嘛。还有那每月五保户的五块钱补助,就算给她花些,怎么着也能剩下两块钱。
至于给聋老太洗衣服、打扫屋子这些活儿,三大妈和于莉都能帮着干。这么一算,每个月光是这供应粮剩下的价值,加上能省下来的五保户补助钱,再加上街道给的三块钱照顾工钱,一个月就能多五块钱的收入。这对于只是个小学老师的阎埠贵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进账,这买卖听起来挺划算的。
可阎埠贵的算计还不止这些。他家里人口众多,自己和三大妈育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阎解成已经和于莉结婚,可家里房子不够,小两口只能和阎解娣挤在一个屋子里,中间拉个帘子勉强隔开,这日子过得实在不方便,也不是长久之计。而且,老二阎解放也到了谈婚论娶的年纪,眼瞅着就要开始相亲了,后面还有老三阎解旷。这三个儿子,以后都得娶媳妇,可娶了媳妇住哪儿呢?
阎埠贵心里清楚,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工资有限,根本没能力给儿子们购置新房。思来想去,他就盯上了聋老太的房子。之前王主任说过,谁照顾老太太,谁就享有这房子的优先购买权,而且还有优惠。这可让阎埠贵看到了希望,他打算多攒些钱,等聋老太去世后,就把这房子买下来,正好给两个儿子一人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