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君环是不想招惹晋国吗?那肯定不是。
齐国一直认为晋国偷走了他们的霸主宝座,稍有实力就想将晋国掀翻在地。
另一层因素,周王室与齐国血浓于水,两者愈走愈远是近二三十年才出现的趋势。
周王室一直对晋国高举“尊王攘夷”大旗很不舒服,哪怕晋国对周王室表现得再恭敬,周王室仍旧是无法接受的心态。
为什么周王室对晋国会是那样态度?可以说是有太多的原因了。
要论起来,周王室对晋国最大的不爽,莫过于捏着鼻子认下“曲沃代翼”的事实。
小宗代大宗这种事情,确确实实是对周王室制定的秩序破坏性最大,乃至于可以说是到了动摇周王室统治根基的地步。
晋国先发生“曲沃代翼”世间,后面又取代齐国成为新任霸主,两件事情算是捅了周王室的肺管子。
可以说,但凡周王室有实力,不可能让晋国完成那两件事情。
偏偏周王室就是没有了实力,无法进行阻止与否认,也没有那种胆子,只能暗戳戳一直给晋国的霸业捣乱了。
有明确迹象显示的次数,周王室就给了齐国四次指示,要求齐国挑战晋国的地位。
无一例外的情况,齐国一次次被晋国摁在地上捶。
而周王室每一次看到齐国挨打,一概就是一声不吭。
明晃晃的就四次,不为人知还不知道多少次。
齐国固然是想将霸主宝座抢回去,经不住一直被周王室当枪使,到齐顷公当政时期,齐国就不怎么爱搭理周王室了。
齐君环决定不给晋国捣乱,跟他亲眼看到发生在“临淄”城外的大战有关。
当时,齐国把郤锜恶心坏了,闹到郤锜搞出私仇公报的操作,晋军就在“临淄”城外近乎全歼了出战的齐军。
因为楼令在那一战干出“俘将夺旗”的战绩,所以齐君环对楼令的印象无比深刻。
后面,齐君环一再收集猛将,只能说不是在瞎胡闹,真的想要找到像楼令那般勇猛的人,复刻楼令那种神奇的表现。
而齐国之君收集勇士的事情在齐惠公当政时期便在做,到齐顷公是为了缓解国内治安问题在做,轮到齐君环……,不是楼令出来给齐君环强烈印象,只能说历史上的“灵公”谥号并没有给错。
为什么齐君环会同意楼氏求娶齐国翁主,除了楼氏是晋国的卿位家族之一,以及齐国需要来自楼氏说服晋国君臣同意对莱国动武,跟齐君环本来交好楼氏的意愿极强脱不开关系。
在之前,齐君环明确知道齐国打不过晋国,选择了猥琐发育。
所谓的猥琐发育不止是默默耕耘,包括了吞并莱国的这一个目标。
现在?看上去就是晋国处在举世无敌的强大阶段,齐君环脑子又没有什么大病,更没有与晋国争锋的心思。
所以了,齐君环历史上获得“灵”这个谥号,真不是因为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犯了多大的错,其实就是他喜欢折腾自己的大臣而已。
齐国君臣从楼令这里再一次得到答案,既晋国并不会阻止齐国对莱国动武。
楼令的用词没有模糊的地方,明确表示不会阻止。
等齐国攻打莱国且实施吞并?齐国又没有向晋国征求吞并莱国,更没有获得晋国的允许,届时要是晋国介入,摆明就是属于两码子事情,绝对不算楼令说话当放屁。
认真来讲,齐国君臣脑子没有坏,他们哪敢明晃晃告知晋国要将莱国吞并呢?
这种事情,一般就是先干了再说,后面的事情等后面再处理。
现阶段的齐国君臣就一种心态,真要是晋国介入,大不了就启动贿赂大法,不相信以贪婪着称的晋国卿大夫无法买动。
齐国吞并莱国之后,晋国想要干什么,属于是齐国君臣见招拆招的阶段了。
在事先,齐国君臣不也是多做一手准备吗?他们正在加强与楼氏的关系。
姻亲也是亲戚,楼氏刚娶了齐国的翁主,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因为齐国君臣明确知道当前阶段打不过晋国的关系,他们更加需要拉拢楼氏,最后哪怕晋国讨伐齐国,通过楼氏向晋国有条件投降,比如吞并莱国的事实不变。
两国之间存不存在可以帮忙转圜的人物,区别简直是大到天与地。
晋国与楚国好几次因为争夺霸主宝座,搞到近乎步入不死不休的格局,一次次都是有人转圜才让战争保持常规化。
如果没有人转圜?以为进行了数十年争霸战争的晋国和楚国,双方还能保持适可而止的交战方式吗?
看看郤锜就任晋国中军将之后,出现的格局变化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以前华元是晋国中军将栾书与楚国令尹子重的人朋友,两国有华元这个人可以充当沟通的桥梁。
现在,不管郤锜是不听劝,亦或是没有人能够劝得动,反正就是跟楚国的默契已经变得不存在了。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因为郤锜担任晋国的中军将,没有搭理试图进行转圜的华元,闹到战争蔓延到楚国的本土。
在郤锜之前,晋军不是没有能力打到楚国的本土,楚军也不是无法杀进晋国境内,双方保持着极大的克制,没有去那么干而已。
为了正名的栾书,他顶多也就是将沈国灭掉,没有楚军拦截都没有杀入楚国的本土。
齐国君臣不全是瞎子,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程度,非将吞并莱国付之行动为前提,怎么都想要事先完成一道保险,也就是极力交好楼氏,届时好有门路让晋国适可而止。
当天,楼令在齐国宫城待到临近傍晚,双方最后自然是尽欢而别。
“楼氏之主到底是什么意思?”齐君环参与了全程,闹到最后竟然没有搞懂。
国书沉吟了一下下,说道:“总体来说,楼氏之主对我们的态度很友善。”
因为是在特殊的日子,所以楼令表现出来的友善,可能是存在时限的吧。
只不过,楼令表现得友善总归是比态度冷淡要好,真要是在这种日子都表现得冷淡,信号简直是不要太明显,会让齐国收住手脚,面对再好的机会都不敢对莱国采取实质的行动。
“不管怎么说,楼氏并未做过出尔反尔的事情,尤其是楼氏与众多姻亲一直保持良好关系。”高固说道。
对于楼氏跟姻亲一直保持良好关系这一点,世人可谓是有目共睹。
若是了解晋国内部的事情,能够看得出楼氏是充当调和的一方,一直努力缓和几个卿位家族之间的矛盾,甚至是在帮晋君周拿回一些权力。
所以了,楼令给人的感官比较割裂。
什么割裂?
楼令在内部表现得十足的好人,对外却是无比的凶残。
可别以为没人知道怎么回事,晋国近年来的持续扩张,主意是由郤锜来下达,提出那种建议的人却是楼令啊。
那样的人,谁敢当成绝对的好人。
而面对那样的人,只要能够拉近彼此的关系,想来没有人会不乐意吧?
有一说一,楼令并未经营过好人的人设,历来就是为了顾全大局。
只是吧?愿意为了顾全大局而进行调和,无论楼令的想法是什么,仅是从轨迹来定论,胜过当代的太多贵族了。
“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展开行动的时候,即便有再大的外部阻力,不得不做。”国书进行强调。
齐国为了吞并莱国已经准备了四十多年的时间,近来莱国内部大乱,许许多多原本不接受齐国拉拢的莱国贵族转变态度。
莱国的贵族,他们在暗中投靠齐国的数量已经有四成之多。
尤其是莱国爆发了很大的内乱,超大概率组织不起像样的军队抵抗入侵。
若是齐国将动静制造得足够大,到时候喜迎王师的莱国人绝对会占多数,可能不用齐国怎么用力,能够轻易瓦解莱国中枢对地方的统治。
面对这样的好时机,齐国君臣知道错过之后,日后可能就再也碰不上了。
所以,哪怕没有取得晋国公开的允许,仅仅是获得了默认,齐国君臣知道其中的风险,更担忧讨伐鲁国的晋军会顺道杀过来,他们还是决心要冒险。
楼氏这边将霖姜迎接到,该走的流程也走完,仍然是在“临淄”城内外待了三天。
这三天是在等齐国做好准备,比如陪嫁的人与物抵达位置,要跟随前往楼氏封地的人也尽数抵达。
随后,楼令带楼武再次入宫,亲自对齐君环进行了辞别。
等迎亲队伍踏上返程,整支队伍的人数增加到了将近一万两千人。
这一万两千人之中,属于霖姜的陪嫁之人超过三千,他们是三位媵以及武士、侍从、隶、奴,光陪嫁的武士数量就有一千五百。
陪嫁的人那么多,显得夸张吗?讲事实就是并不夸张。
要论夸张的地方,大概就是陪嫁的武士数量,他们还是全副武装的姿态进行陪嫁。
陪嫁的财货数量更夸张,光是装载的车辆就超过五百。
一些无法带到晋国的陪嫁,例如霖姜在齐国的食邑或产业,可以说从霖姜的嫁妆进行对比,无疑是超过福姬了。
有鉴于齐国本就有厚嫁的习俗,不是特别要搞事的话,应该没有人用这样的对比来挑拨楼小白与楼武的兄弟感情。
前来齐国的楼氏之人并没有走了个干净。
在来齐国之前,楼氏内部就有一系列的计划。
刚迎娶霖姜酒置办产业,会显得吃相比较难看。
那么,留在齐国的楼氏众人,他们先观察与考察,再来也是等着收集齐君环炫耀后的信息,一系列事先准备总要按部就班来做。
楼氏真正开始在齐国置办产业,该是等齐国吞并莱国之后了吧?
到那个时候,晋国会对齐国采取动作,恰是齐国有求于楼氏的阶段。
公器私用在春秋属于是当权者的一种常态,其他有权有势的家族能做,到楼氏就不能做啦?
楼令要借势,会借得光明正大,真要是损害晋国的利益,信不信谁都是屁不敢放一个的状态?
没别的,之前所提到过,权贵都是那么玩,谁都不比谁干净,敢玩双标的话,连同流合污的机会都不会再有。
即便是作为被勒索的一方,齐国君臣也要认,甚至要夸楼氏真是懂得把握时机。
返程的队伍肯定会经过鲁国,他们这一次走的是“艾陵”方向的通道。
“鲁人恭顺中带着明显的惊慌,让人看了想笑啊。”国书不会错过嘲笑鲁国的任何机会。
楼令闻言做了一个“哈哈”的举动,只是没有进行搭话。
鲁国现在是什么情况呢?概括起来就是举国陷入惶惶不安的氛围之中。
不单纯是楼令释放出来的信号,最大的原因是季孙行父在“新田”遭到了驱逐。
这一次的驱逐可不是郤氏有谁将季孙行父等人赶得离自家门口远远的,变成晋君周派人明示季孙行父可以回国等候处置了。
闹到那份上,主要是季孙行父每一天都去宫门堵门,后来甚至还每一天都给哭上了。
申包胥哭秦廷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楚国与秦国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两国也是结盟将近两百年的盟友,更因为秦国与晋国属于死敌的关系,不敢坐视楚国真的亡了国。
鲁国跟晋国是什么关系?说难听点的话,没有来自晋国的庇护,鲁国即便不被齐国所攻灭,齐国也能够一再蚕食鲁国的疆土。获得晋国极力庇护的鲁国却是一次次给晋国的霸业捣乱,平时也是能诋毁就诋毁,用忘恩负义这样的定义都是一点没错。
那不是在胡扯!
鲁国对晋国的各种诋毁从春秋中期开始,一直到亡国之前都不消停。
要说什么时候,哪个鲁人对晋国产生“暴击”的话,只能说要等孔夫子遭到三桓的驱逐,晋国的赵氏有意接纳,结果孔夫子逮着赵氏一顿骂,好心当成驴肝肺了,属于是。
只是,赵氏挨骂多少是属于活该,原因在于赵鞅确确实实不怎么喜欢当人,搞得赵氏在列国的名声极差。让赵氏名声变得更差,完全就是后面赵氏出了赵毋恤这么一头牲口了。
当前阶段季孙行父闹出了哭晋廷?别说方式对不对,反正求饶不是那么求的。
更不用说,晋国老早就受够了鲁国的各种恶心,国策变动之后不打算再继续忍耐,肯定是想着要将新仇旧账一块清算啊。
要不是齐国要展开对莱国的军事行动,他们一定会申请加入战队,逮着鲁国就是一顿胖揍。
齐国没有动静,周边的小国却是纷纷行动起来。
怎么回事呢?因为鲁国可不光老是恶心晋国,他们几乎是逮住谁都是一阵恶心,尤其喜欢欺负弱国。
走“艾陵”这一边的路线?附近的国家听说楼氏的迎亲队伍路过,要么是国君派人恭贺再送礼,不然就是附近的贵族前来问候。
也就是成亲的人乃是楼武,换作是楼小白会更为热闹。
说到底,楼武不是嫡出,当前选择要脸的诸侯或贵族,再是巴结也会保持一定的限度。
说得更清楚一点,楼武要是嫡出的话,好歹杞国就能够光明正大的上场,不用暗地里送厚礼,人却是就那么看着。
有没有人说齐国不讲究,过于巴结楼氏呢?指定是有的啊。
只不过,有了韩氏在前,后面也有范氏愿意跟楼氏亲上加亲,诟病齐国巴结楼氏的人,多数就是吃不到嘴里光在冒酸气。
楼氏的接亲队伍在返程期间,有没有鲁人凑上来?肯定是有的嘛。
只不过,楼令一次都没有亲自出面,连孟孙蔑过来都是让楼武出面招待。
正主不出面,懂得都懂了吧?
孟孙蔑比季孙行父更没有胆子,过来之后看楼令不出面,寒暄之后留下礼物直接走人。
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也能够说孟孙蔑更懂得做人,没有想在楼氏喜庆的日子里给人添堵。
在楼氏与齐国的队伍途经鲁国期间,看到了风声鹤唳的一面,也听到了一些对晋国的议论。
楼令听了那些言论,自己进行了总结,概括为:爸爸,再爱我一次!
这一次,喜欢哔哔叨的鲁人,他们反而没有对晋国大肆谩骂,一个个讲得是“礼”与“理”,话里话外就是鲁国做错了,得到教训是应该的事情,只是晋国要悠着点来,可不敢做出太过分的事情。
什么是过分的事情呢?像晋军去了南方一趟,攻克“梅里”又给吴国换了一名国君,便是极其过分的事情。
“他们简直是要怕死了。”国书到了卫国的地界,一路上光看热闹都十分快活。
楼令的情绪比较复杂。
往好听了说,鲁国的多数人都是属于识时务者的俊杰。
往难听了讲,大难临头纷纷想法子躲避,躲不掉就干脆滑跪,举国上下烂到离奇。
“儒家……”楼令都搞不清楚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脉相承,还是某个学派带歪的风气了。
讲道理,周公旦的儒不该是那样。
当然,孔门的儒也不全然是坏的。
孔夫子教了那么多徒弟,一样米养百样人,弟子的过错算在老师头上,谁还敢收学生呢?
若是没有世代富贵的孔门,孔夫子的名声不至于褒贬不一。
哪怕孔夫子收的学生都是当代贵族或其后裔,愿意将知识传播出去就属于是一种善行。
要论孔门之儒为什么到现代会被口诛笔伐,主要是孔夫子的后裔不当人的举动,世代在“曲阜”这一亩三分田之内大肆吃人,一次次带头与朝廷对抗,并且为了自家的富贵甘当“世修降表”的一个家族。
在卫国并未发生太特别的事情,有人过来也是祝贺与送礼。
楼氏办楼武的婚事,注定在规格上不会超过楼小白的婚事。
也就是说,会有宴客的环节,只是不可能所有卿大夫全体到场,列国诸侯也不会派人到场祝贺。
等接亲队伍回到晋国境内……,包括路过郑地的晋国疆域,前来道贺的人反倒是少了。
这种情况不难理解的。
他国之人想巴结楼氏的机会不多,逮住机会混个脸熟也好。
晋国的人,平时可以直接接触楼氏的群体不用太热情,他们也不敢在楼武的婚事上过于热情;平时接触不到楼氏高层的人?他们需要顾及其他卿位家族的感受。
要是其他卿位家族对楼武的婚事过于热情,解读为在算计楼氏都可以。
晋国不止楼氏这么一个卿位家族,属于楼氏的附庸要在意嫡出和庶出的区别,其他卿位家族的附庸没道理凑过去跪舔,免得自家的主子误会,或是主子与楼氏搞出什么矛盾来。
楼氏的接亲队伍路过“新田”没有逗留,楼令甚至都没有派人进城跟谁打招呼。
“你兄长已经回到‘太原’。”楼令在靠近自家封地‘吕’的时候,告知楼武这个消息。
楼武得知这个消息很开心:“这样啊?兄长可是解决了义渠?”
解决义渠?
义渠是一个人口众多且有号令者的势力,他们又是习惯避强击弱,哪有可能一次就被解决。
“你兄长在泾水上游与义渠一战,歼敌两千余人。”楼令只提这个。
主要是当前的季节不对,跨界以及靠近楼氏统治范围的义渠部落不多,只是让楼小白逮住了一个来不及缩回去的部落。
楼小白带着一万多骑马代步的部队进行围堵,可是义渠人对于逃窜过于在行,仍旧没有完成全歼。
当然了,主要也是楼小白需要回到“太原”参加楼武的婚礼,不好深入义渠境内,不然在冬季来临之前还是可以再获取更多的战果。
“你兄长有意让你明年一同西征。”楼令说道。
楼武想都没想,说道:“兄长相邀,自然该去。”
哪怕是亲兄弟,平时不怎么接触,其实感情也就那样。
人与人,要保持友情的温度,真的离不开日常多接触,要不然曾经再是熟悉,免不了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我会邀请中军将与中军佐过来参加你的婚礼。”楼令也就只邀请郤氏,范氏、荀氏、邯郸氏一概不会邀请。
楼武听了却是沉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