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大臣话到尾声,险些压制不住内心的激昂澎湃,几乎是扼腕长叹了。
但他的话没能在寂若死灰的殿中激起半点浪花,更荡不开一丝涟漪。
天子仍是无动于衷地沉默着,仿佛对他的慷慨淋漓恍若未闻一般。
诚极难耐的沉默中,便连那偶尔在窗外吞声饮泣的风声都销声匿迹了,更是许久都等不来令箭浮沉的一声报时。
若不是还有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中的袅袅轻烟,几乎都要令人疑心是时光僵滞不动了。
若是旁人,早便被吓地牵筋缩脉,觳(hú)觫(sù)伏罪了。
但中年大臣却镇定自若,了无遽容。
因为——
他是晁错。
晁错是颍川人氏,自小便耳聪目明,一心向学。
他于束发之年①拜于轵县张恢门下,苦学先秦法家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
先帝时,他因通晓文献典籍,得任太常掌故。
后因天下亡治《尚书》,独闻齐国有故秦博士伏生可治《尚书》。
但伏生已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先帝遂诏太常,使人受之。
太常便遣晁错。
晁错学成归来后,上书解说称赞《尚书》。
先帝悦然,时逢贾谊②进《治安策》,乃深觉“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为至理名言,遂任晁错太子舍人③。
因晁错才藻富赡,品性端正,先帝又迁其为太子门大夫④,后升为博士⑤。
晁错对先帝的欣赏感篆五中,遂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
先帝细读后,大加赞赏,拜其为太子家令⑥。
因其学富五车,且时有真知灼见,被太子盛赞为“智囊”。
贾谊死后,先帝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
晁错和一百多人都被推选上来,回答关于“明于国家大体”的策问。
先帝亲幸遍览,以为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最佳,当即将他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⑦。
太子亦越发对其才华拜服,信重有加。
等到先帝驾崩,太子继位,晁错已经跟随了太子整整十年。
这般腹心之臣,自是顺理成章地被天子升为了内史⑧,幸倾九卿。
如此境遇之下,试问晁错如何不会安之若素呢?
他轻叹了口气,并不因这满殿的鸦雀无声而就此住嘴罢休。
“陛下——
昔周戒于夏、殷二代,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封八百诸侯国,同姓五十有余。
大邦惟屏,大宗惟翰。
盛有周公、邵公相其治,衰则五伯扶其共守。
即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分为二周。
自此势微,至乎厄岖河洛之间。
然则,群雄争霸,亦不敢取而代之,仍天下谓之共主。
历载八百余年,方才德尽气失,止于赧王。
可号位虽绝于天下,尚犹枝叶相持。
弗敢居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余年。
直至秦始皇帝蚕食天下,并吞六国,四海为一。”